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鹤城商界老板曝商业"雷人"内幕 先"养肥"价格再打折
2008-12-09 09:05:18 来源:鹤城晚报  作者:苏守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8日讯 最近,一则促销商业广告令消费者眼界大开。商家在广告上郑重承诺:如果顾客认为本店宣传不实,本店给顾客5日比较时间,拿着在本店购买的皮装,与其他商场皮装比较,如果感觉同质量皮装价格不比其他商场优惠1000元以上,或有其他任何不满意,请保持商品及吊牌原样,未经穿着,本店承诺,5日内可无理由退货。这还不算,商家又加上一个郑重承诺:一,如有假皮,赔偿20000元,并登报道歉;二,本店出售的羊皮皮装,均为头层皮,否则赔偿20000元,并登报道歉;三,售后保障:在本店购买皮装,均会得到消费者协会监制的正规信誉卡,并享受相关规定的售后服务。

  刊登广告已是当今商家展示自己、促销商品的重要手段。因此,广告已将我们包围的水泄不通。然而,像这样商家打出这样的广告,却不多见。记者寻着刊登广告的商家地址,找到了位中环广场的奈森皮装专营店。

  来到二楼,记者见到了奈森皮装专营店经理宁杰。双方坐下,记者拿着广告问宁老板:“你怎么能保证你卖的皮装能比其他商场优惠1000元以上?”宁老板微微一笑,说:“我搞了十余年的服装生意,深知这里的内幕。一件出厂价1000元的皮装,经过省级代理商加价30%,市级代理商加价50%,商场扣点加价30%,搞价格游戏、返券、送礼加价30%,再加上人员开支等综合成本支出,其零售价会达到4000元左右。我卖皮装,商场楼房是自己的,进货是厂家的,所以省去了那些中间环节,就能比其它商场低1000元左右。”

  记者问:“你这样大曝商业内幕,违背了所谓的‘价格联盟’,不怕得罪一些人吗?”宁老板还是微微一笑,说:“商人也要讲良心,明明值1000多元的货,非得让老百姓掏四五千元,这么做是不是暴利?是不是为富不仁?我要让消费者了解到,商人不都是奸商,也有良心未泯者。”

  记者脱下身上的皮衣,问宁老板:“你看我这件皮衣该值多少钱?”宁老板里外打量了一会儿,说:“出厂价七八百元,你应花千元左右买到才合理。”

  晕!!这件皮衣是记者不久前在一家大商场买的,标价3400元。记者讲了几回价,才降到2200元,但不给返券,不给赠品。省了1200元,记者那叫高兴。

  宁杰一席话,让记者又开了一次眼界。省级市级代理加价,记者以往不知道。可私人老板将商品弄到大商场柜台上,加价五六倍出售,记者十年前就已晓得。当时,齐市各大商场还属于国有,既然是国有,老百姓就信得过。于是,一些个体商贩便瞄上了这国有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挂靠一个单位,起一个执照,然后以厂家身份将货物摆上国有商场柜台。记者经过调查后,写出了《引厂进店喜忧参半》的新闻调查。这种败坏国有声誉,从中牟取暴利的行为引起了读者的愤恨。当时主管财贸的副市长丁树岐为此做出批示,要求各国营商场将这些进店的“厂家”全部清除。不久,记者的一位朋友为此大动肝火:你的一篇稿子不要紧,把我从三家大商场掘出来了。大钱挣不到了,还赔进去几万元进店的“人情”费。我每进一家大商场,从总经理到楼层经理,甚至班组长都得打点,连会计出纳也不能轻视。我在“永青”、“新开路”卖羊毛衫一件也就是100多块钱,要是把这东西挂到大商场的柜台上,少说也卖三四百。一件羊毛衫竟有这么大的差价?为此,记者专程和这位朋友到哈尔滨上了一次货。你说这羊毛衫进价一件多少钱?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70到100元!当时社会流行一款叫“查理”的女士皮鞋。大商场标价六到八百元,可商贩到山东沿海接韩国游客带过来的“查理”却是一百多元!

  如今“国有”已成“民营”,老百姓还能上当吗?记者“约”了几个在大商场进店经营的私企老板。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些老板在醉八分儿之际,慢慢地拉开了促销黑幕——


 

  打折打折你的腿 返券返晕你的头

  如今的街头商场,你打折,我返券;这家搞店庆,那家利用节日“煽情”。你方唱罢我登场,把消费者弄得晕头转向。可那些商场老板却心知肚明,暗暗窃喜。

  “一件出厂价1000元的皮装,经过省级代理商加价30%,市级代理商加价50%,商场扣点加价30%,搞价格游戏、返券、送礼加价30%,再加上人员开支等综合成本支出,其零售价会达到4000元左右。”有了虚高的价格,然后搞各种打折、返券、送礼、抽奖等看似优惠的活动,其实是将消费者一步一步地绕进了套购的“陷阱”。打折、返券、抽奖送礼这三部曲是怎么唱的呢?首先是商家设置第一步消费“陷阱”,就是“养价格”。什么叫“养价格”?就是每个月用半个月时间“养价格”,把价值约100元的商品标价为500元。“养价格”期间商家不大折,不返券,不送礼,不抽奖,不讲价。为什么这么做呢?为了懵消费者。因为这段时间是让消费者看的,让你感觉到这件商品就是500元的价格,就这么贵。一些消费者看中了这件商品后便有一个“我现在不买,等有促销活动的时候再来买”。“养价格”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提前埋下这个心理价位。

  顺着商家立的“梯子”,你已经迈进“陷阱”了。然而,到底儿的时候还得“领”你走一步,便是店庆、节庆大煽情。促销活动紧锣密鼓地开场了:卖500元商品返券500元。消费者这下看到了“甜头儿”了。毫不吝色地掏出500元,买了想要得商品,又拿回500元代金券。来五去五,这下可把消费者美坏了。然而,商家在前半月已将价格“养”肥了。价值100元的商品早已虚高到500元。消费者花买了100元商品,再拿那500元代金券又买回了100元商品。表面看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节约欲望都得到了满足,但是实际上是消费者用500元购买了价值200元的商品。这些懵消费者的价格游戏普遍被那些天天喊着“诚信”的大商场所用。

  返券是不是返晕了你的头?可打折也可能打折你的腿!一商家老板借着酒劲儿又曝猛料:我卖的一种服装,应该1300元出售的,借着大商场的牌子就能将它“大”到3800元。你是再会砍价,最后的成交价格也不会低于1300元的底线。如果最终你以1300元的价格拿到商品,你会觉得3800和1300之间的差价是你砍价砍下去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商家把价格早已狠狠地提高了一大块,让你过足一把砍价瘾而已。然而还有许多消费者没有这砍价功夫,像那些农村干部、公职人员有时会花2000元或3000元购买标价3800元,而实价只值1300元的商品。

  消费者不是上帝消费者只是上当

  一些商家在宣传上总把消费者捧为上帝,然而,捧得越高摔得越狠,越喊你是上帝,你越是上当。按商品规律,当商品供小于求,则价格上升;当商品供大于求,则价格下降。然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这种商品规律有时却是一种扭曲。在齐市,一些消费者并没有完全掌握商品的市场规律。按老百姓说的话就是不会精打细算,经不住忽悠。打折、返券、抽奖送礼在市场发达地区的大商场早已玩不转儿了。而在齐市,这种商业猫腻儿却屡试不爽,一开奖就“雷”倒一片人。商家在大喊消费者是上帝的同时,也把大把的钞票揣在自己的兜里。消费者屡屡上当受骗,当起了冤大头后,还学着范伟,回敬一句“谢谢啊!”这是不是“东北现象”?

  酒过四巡,菜过N味,又一个业内老板按捺不住:有些商场卖的国际大品牌,实际上是懵人。他说是意大利、法国进口的,你交钱后让他开个信用卡写上是进口的,吓死他也不敢开这国际大品牌。另一个业内老板酒后无“德”:傍名牌在齐市大小商场有的是。不信你弄个车,到大商场踅摸一圈儿,我保证让你拉回假货。消费者是上帝,上帝个球!买的没有卖的精,冤大头永远是消费者。

  酒量放出胆量。又一老板曝出商业黑幕:你看一些大商场表面红红火火,其实它们只是一个空壳。一些大商场只有楼层经理以上十几个人是商场员工,其余的都是我们进店经营人员。商品是我们拿去的,售货员是我们雇的。我们在商场每销售一百元,商场就扣除20%-30%的提成。要是搞促销活动,商场要的提成比这还要高许多,最高达50%。

  作为商家,节假日永远是他们的盛大“节日”。消费者的传统消费理念虽然在商品极大满足的市场中虽然有所改变,但节假日消费还是热点。一些不理智的消费者由于掉进了商家的陷阱,将自己不该花的钱,花了;将自己暂时不需要的东西,买了。用不着的东西被促销刺激买了就会变成沉默成本。这种沉默成本的开销,有时会让你一年、数年、甚至一生都得不到回报。做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应该看菜下饭、量体裁衣、理智消费、按需所购。

  谁是纳税人?这个问题很明确,就是消费者。因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制定商品的价格时都要讲所有的成本计算在内,其中较大的成本就是税金。所以,谁买了这种商品,谁就支付了税金。这一最简单的经济学知识有时却人为的扭曲了。消费者是纳税人。正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在消费,所以每一个公民都是纳税人。税收是国家的,然而,你所消费的商品生产地却是地方的。你买了齐齐哈尔生产的商品,你就为齐齐哈尔地方工业和地方税收做了贡献。如果你买了外埠商品或是外国商品,你就为外埠或外国的经济做了贡献。虽然市场经济的大门向全世界打开,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土围子”还在明里、暗里砌筑。降低或提高某种商品关税,某种商品出口退税,乌拉圭回合谈判,市场准入……国际上的贸易壁垒不就是为了保护本民族的利益吗?

  自家有的东西,就别到别人家去取。我们消费者的钱也是用汗水换来的。面对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智,别拿自己的钱,去填别人的“坑”。如果消费者经不住商家的忽悠,这钱花得物有不值,那我们就做了冤大头。

  打折、返券、抽奖送礼,都是那些模糊价格的商品,“硬货”(诸如黄金、汽车等)为何不买一赠一?因为,这些价格都是国际国内统一定价。商家决不会因一时性起“煽情”而做出“卖的没有买的精”的傻事。

  鹤城商界老板大曝商业内幕,够不够“雷”人的?看了此稿后,那些排队等着打折、返券的消费者“晕”不“晕”?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