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1日讯 (商艳凯 记者 朱丹钰) 12月10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圣火成功点燃,哈工大全体师生用奇思妙想和团结协作为世界奉献了一次不同以往历届的火种采集仪式。
火种采集方案是如何出台的?
2007年8月2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接到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组委会下发的在该校进行火种采集的通知后,学校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王树权和校长王树国为主任,校党委副书记崔国兰等为常务副主任,以航天学院、机电学院、理学院、电气学院为核心,相关职能部处广泛参与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火种采集仪式工作委员会。
第二天,哈工大就开始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大冬会火种的采集方案,全体师生都以东道主的激动心情参与到方案征集活动中,截止到当年的11月份共征集火种采集方案7类54种。经过聘请相关专家审核论证,最终确定初步方案,就是将火箭发射产生的尾火收集起来,作为大冬会的圣火。这种采集方式有三种寓意:大冬之火、青春之火和科技之火。
经过几十次的论证和讨论,考虑到采集仪式的新颖性、观赏性和科技含量,哈工大又进一步完善了圣火采集方案,并经过上百次的试验验证,最终确定了现在的方案:两种机器人来控制火箭升空并采集尾火。
火种采集的三大亮点
诞生于2007年的微声爬壁机器人是哈工大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用无线遥控操作,远程控制距离可以达到100m,自动吸附于垂直表面并快速移动,能够完成很多人工操作危险的任务,主要应用于反恐侦查领域。爬壁机器人利用负压发生器和负压枪来实现在陡峭的壁上吸附这一过程。在它的底部有两组轮,用来移动和转弯。爬壁机器人每分钟可以爬到10米以上的地方,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在爬楼的过程中负载量在2.5公斤到3公斤。应用于火种采集中的爬壁机器人搭载着大冬会吉祥物“冬冬”,由墙板底部爬到机器人灵巧手附近,向其发出发射火箭的指示。
HIT/DLR机器人灵巧手是中国正在发展中的智能太空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部件之一,它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恶劣危险的环境中进行复杂作业。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自1999年起开始研制灵巧手,先后研制成功了HIT-1型、HIT/DLR I型及HIT/DLR II型等,目前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位置。于2008年研制成功的HIT/DLR II仿人灵巧手具有5个手指和接近于人类的位置、力/力矩、温度等多种感知,在外形尺寸、重量、自由度配置、通讯接口、操作灵活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在火种采集中,灵巧手接到爬壁机器人的指令后,按动火箭仿真模型发射按钮。
MR-05模型火箭是我国长二丙运载火箭按照1:35缩比仿真制作的模型火箭。箭体直径90mm,总长970mm,尾翼装模型火箭发动机,飞行高度约100m。箭体内装有回收降落伞,可以安全回收。发射火箭模型最能体现中国科技水平的进步,最能反映哈工大为祖国国防和人类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能体现中国大学科研力量的蓬勃发展。作为整个火种采集的最后一步,火箭仿真模型接到灵巧手指令后,发射升空。
谁来为火种采集保驾护航?
提起为火种采集保驾护航的集体和个人,不能不提的是火箭技术组的师生和大批志愿者们。
火箭技术组承担着火箭模型发射任务,这是圣火能否成功点燃的关键环节,不容出现任何差错。据火箭技术组的技术顾问郭继峰博士介绍,筹备期间,技术组提出、讨论了多组实施方案,对每种方案的可行性和成功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技术组由航天学院辅导员张旭带领赴西安深入调研相关技术。
而火箭技术组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航天学院航模协会。该协会成立于1990年,至今有18年的历史,曾多次参加过全国航空模型锦标赛、黑龙江省大学生无人机比赛等大型赛事。在前不久庆祝“神七”和哈工大小卫星成功发射的航模表演也有他们的身影。这次大冬会点火所用的全部火箭模型都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组装,并经过不下五次模拟发射试验,从而保证了最后的点火成功。
在火种采集现场还活跃着一批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这150名志愿者大多都是研究生,他们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火种采集现场服务工作的,主要负责引导观众入场、维持现场秩序等工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保障了火种采集的顺利进行。
而火种采集结束后到大冬会召开期间,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服务在各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今年上半年大冬会志愿者前期报名中,哈工大学生报名人数超过2000人。这种热情将随着志愿者招募工作的启动不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