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7日讯 记者从省环保厅获悉,黑龙江省已编制出松花江流域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该项目涉及整个松花江流域化工、制药、造纸、制革、机械、电子、食品加工业等近千家重点污染企业。这是我国在重点流域的重点环境介质中,针对POPs防治进行研究的第一个示范项目。
程颖刚《咏叹自然》艺术摄影专题
据了解,国家环境保护部决定在黑龙江省先行试点,组织开展对松花江流域水体POPs污染问题的深入调研,为我国水体POPs污染防治战略的制订积累经验并提供基础资料。该项目包括全省水体中POPs可能排放源调研、全省主要水体POPs污染现状调研和现有POPs相关的水污染防治政策法规调研。
据介绍,黑龙江省目前调研重点包括制浆造纸废水、焦炭生产废水、聚氯乙烯(PVC)及单体生产废水等近十种向水体排放二恶英的污染排放源。在调查过程中,首先利用污染源普查数据库筛选企业名单,下发调查表,重点调查符合上述生产特征的企业废水排放量、特征物质使用量、工业废渣堆存量。在调研的基础上,在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污口等附近设置监测断面,开展水体中POPs的监测。
新闻链接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主要是指受到国际环境公约控制的12种化学物质,如作为杀虫剂使用的滴滴涕、作为电力设备中阻燃剂使用的多氯联苯、工业生产中无意排放的二恶英等等。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并在全球范围内长距离迁移。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体危害巨大。POPs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有研究表明,POPs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预防、减少POPs的危害,2001年国际社会采取统一行动,制定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POPs公约),该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对我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