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3日讯 从11月末至今,七旬市民李大娘和她的邻居,多次接到自称是“老龄委”工作人员的电话,事由多变:办老年优待证、免费检查身体等。可到了“办证”现场才知道,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卖药。更让李大娘气愤和费解的是:“不是电话打到家里,我怎么会信!这帮骗子到底是怎么得到我家电话号码的?”
据李大娘介绍,11月22日,她接到自称是“市老龄委”工作人员的人打来的电话:“‘老龄委’要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乘车、出入公园的老年优待证”。次日,“老龄委”派“专车”将李大娘等一车老人送往道里区一家宾馆,办证瞬间“变身”为卖药。在“医生”的反复讲解下,李大娘给患有冠心病的老伴购买了号称治愈率达92%的“××通片”。不料,本来半年也不发病一次的老伴,服药后竟多次发病。12月12日,“老龄委”再次打电话到李大娘家称,“给老人免费体检”。当天,李大娘与老伴被送往南岗区一家宾馆后发现,体检依然是推销药物。这次李大娘没有上当,她质问对方是如何获得她家电话号码的。对方表示,“哈尔滨60岁以上老人家里的电话,我们都有。”
那么家里电话号又是如何泄露的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曾给其下达过“挖掘电话号码任务”,每人每月完成30条,并必须保证电话是有效的。据他介绍,公司收集信息的途径五花八门,有的从报纸、电视、广播、黄页上摘抄,有的从网上搜索,有的则通过“熟人”弄来,事后给好处费作为交换。在一些行业部门,因工作往来积累的客户资料,也会被转售。此外,免费赠送礼物,也是其收集信息的一大途径。“这个时候,人们大都会放松戒备,把自己的住址、电话、邮箱等个人资料填得非常详细。”
老年人因为跟外界沟通少,造成信息闭塞,比平常人更容易受骗。市老龄办提醒全市老年人,哈尔滨市根本没有“老龄委”这个单位,打着“老龄委”旗号的一般都是保健品公司或者非正规医疗机构的推销员。市老龄办决不会直接到社区去召集活动,更不会将电话打到老人家中,老年人不要轻信陌生人打来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