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4日讯 省文化厅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继召开了基层干部、文博专家、艺术家和离退休干部四个层面的征求意见座谈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开诚布公,深刻剖析,找准制约文化发展的症结,着力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实施“五破五立”,形成了文化科学发展的共识。
一是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文化部门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吃大锅饭”、“等、靠、要”等思想依然左右着一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要坚决破除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陈旧思想的束缚,着力实现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重点抓好省图书馆、省杂技团、省电影公司这三个被列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试点单位的改革;做好经营类文化单位的改革,特别要重点做好厅直属省电影公司、文化电子音像出版社改革的收尾工作。积极探索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重点对同一区域、同一种类的院团进行合理撤并。积极开展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转换机制工作,通过机制转换,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是破除“国办国养”的思想,树立社会联办意识。通过国家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须打破现行的所有制结构形式和发展文化的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运用资本市场的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认真总结和借鉴省京剧院、省歌舞剧院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剧院改造的经验,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文化建设;认真总结和借鉴省杂技团引导社会资金建立股份制冰上杂技舞蹈团的经验,探索股份制办团、合作办团的路子;认真总结和借鉴省内外近年新涌现的民办剧团、民办博物馆的经验,探索民办文化团体的途径。继续推行“文企联姻”的做法,增强企业文化内涵,涵养文化发展。
三是破除“小打小闹”的思想,树立品牌战略意识。近年来,由于文化发展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文艺人才匮乏等多方面原因,我省艺术精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知名品牌和名家大师,在开拓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必须破除安于现状、小打小闹的思想,树立精品意识,在加强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中,重点打造地方品牌和民族品牌。在艺术创作领域重点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龙江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牌”;在文博领域重点打造“渤海国”、“金上京”等品牌;在文化活动领域重点打造“哈尔滨之夏”、“黑龙江文化艺术之冬”、“城市之光”、“金色田野”等品牌;在艺术研究领域重点打造“赫哲族渔猎文化”等为代表的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在文化产业领域重点打造冰雪文化品牌。
四是破除“重事业、轻产业”的思想,树立产业发展意识。受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文化部门还有一部分同志不善于区别不同类型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把文化只看作公益事业,忽视文化具有产业的属性,把文化产品只看作精神产品,忽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导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等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扶持和引导,通过政策支持、培育主体、整合资源等办法,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艺术、音像制品、图书报刊、歌舞娱乐场所、文化展览与业余文化艺术培训、字画经营、电影放映等多门类的文化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培育具有我省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文化产业从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变,提高竞争力,大力开发海内外文化市场,不断扩大我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海内外文化市场的份额。
五是破除就文化抓文化的思想,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文化发展,就必须克服单纯抓文化产品,片面追求获奖的思想,跳出文化抓文化,树立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观念。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生产主题健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要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好哈洽会等一系列重要文艺演出和文化服务活动;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包括如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影放映工程等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建设;精心组织“金色田野”、“城市之光”以及各地广泛开展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坚持常年送文化下乡活动,满足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品味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