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科技日报]黑龙江制造——为龙江科技30年喝彩(下)
2008-12-25 14:42:01 来源:科技网  作者:张琦 李丽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5日讯 题:“智造”谱写未来——为黑龙江科技30年喝彩(下)

  这里,云集着一重集团、哈电集团、哈航集团、齐重数控等5000余家制造业企业;

  这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为全国提供了1/3的电站成套设备,1/2的铁路货车;

  这里,为北京奥运、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神舟”飞船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大量的重型装备和国防设备;

  ……

  “黑龙江制造”,曾是这个老工业基地最值得骄傲的资本。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大量生产粗放的“原字号”产品,“傻大黑粗”一度成了它的代名词。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众多的“国字号”企业更是由于体制的羁绊、技术的落后等诸多原因,步履蹒跚,陷入困局。

  如何让老工业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如何让制造业也能“高精尖”?如何让科技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急切,曾经写在每个黑龙江人的脸上。

  “魔力”信息化:甩掉“旧帽子”

  在高大轰鸣的机器旁,在摆满图纸的设计室中,1995年,当被称为“数字童话”的制造业信息化,第一次在工厂中被提及时,它还显得如此渺小和软弱。

  没人认为这个小小的“信息化”能有什么实际的功用,更没奢望能凭借它扶起彼时“步履沉重”的老国企。

  然而,奇迹总诞生在不经意间———

  横跨欧亚,远隔千山万水,哈尔滨电站集团的设计人员却经常与远在法国阿尔斯通、瑞士ABB的同行们在同一时间进行着同一张图纸的设计和交流。

  这不仅让哈电集团与“国际强手”成了远隔千里的“办公室邻居”,更顺利地帮助他们生产制造了世界最大的三峡工程左岸8台机组。

  “是制造业信息化,帮助我省的制造业企业甩掉了原始落后的‘帽子’!”目睹老国企的沧桑变迁,曾经主抓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原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郑志成十分感慨。

  13年来,黑龙江已经建立了17家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18家制造业信息化省级培训中心,创造性地提出构建面向区域和行业的网络化协同制造7大平台。

  2004年,经过信息化“武装”的哈电集团,在三峡水利枢纽右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和辅助设备的公开招标中,一举战胜了曾经的“外教”,首次独立承担起三峡工程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成就了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一段佳话。

  而哈飞、齐重数控、一重、三精制药等一大批制造业信息化典型企业,也迅速成为“翩跹起舞”的时代主角。

  人们看到,当科技与一个个“力大擎天”的巨型企业真正地血脉相连,“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历史痼疾迎刃而解,黑龙江也由此揭开了经济发展的崭新一页。

  智慧“先行军”:让梦想照进现实

  进入新世纪,黑龙江人一改人们印象中的“因循守旧”“温饱即安”的形象,而将自己的智慧和创意淋漓尽致地用在了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中:

  2004年8月,哈尔滨高新区在全国首创了“一表制”审批模式,只填一张表格、仅需3小时就能完成设立企业的全部审批,创下了投资审批速度全国第一的纪录。

  同样是2004年,极富想象力的黑龙江人又立下了“在盐碱地上种植工厂”的志向,提出要利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沿线的重度盐碱地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

  截至2005年底,哈大齐工业走廊已开工建设176个项目,完成投资48.1亿元,走廊沿线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肇东、安达5个城市启动的15个园区都有项目开工建设。

  眼看着“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铆足了劲的黑龙江人又有了新的想法:能不能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

  2005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为国家级产业带。

  于是,一个以新兴工业为主体,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新体制、高科技、民营化、外向型的经济区域成了人们关注的新焦点;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域和带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它更给投资者和创业者们带来了可以任意想象的广阔空间。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2007年5月,科技部启动开展技术创新方法系列工作。

  又是黑龙江,于半个月后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专题报告会,选择了被称为前苏联“国术”“点金术”的TRIZ理论作为培训推广的重点。同时率先开通了全国第一家技术创新方法专题网站。

  作为主抓TRIZ理论培训的督导者,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廷双自豪地说:“截至2008年10月17日,黑龙江开通的技术创新方法专题网站点击率突破30万次,在同类网站中居全国第一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有35%是来自欧美等国家,27%来自本省,约30%来自国内其他省份,显示了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世纪之交,万象更新。

  黑龙江人的一系列创新举动,昭示着老工业基地重塑辉煌的企盼,更宣读了黑土地再创奇迹的宣言。

  人们期冀着:“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及在其中蓬勃生根的一个个高新技术企业,如同绚烂夺目的玉带,托起巨龙腾飞的未来。

  民生福祉:“科技就在身边”

  “哈药集团出品”“三精牌葡萄糖酸钙”……

  通过各种广告媒介,当人们逐渐对来自祖国边陲的一个个医药品牌耳熟能详时,“北药”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数据显示,“十五”期间,黑龙江科技攻关计划中,共有141项新药开发项目得到了支持,资助金额2000余万元,申报成功国家项目22项,得到国家支持3000余万元。新药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随着“北药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北药”也从指代黑龙江特有的补益中药材种植和中药研制的单一概念,逐渐扩展为一个涵盖中药材和中成药、化学药品、生物制药、保健滋补药及保健功能食品的产业概念。

  “北药”的蓬勃发展,不仅催生了哈药集团、哈药集团的三精制药、哈尔滨仁皇药业三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更让黑龙江成为全国抗生素生产和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北国大地从此平添了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如果说,从默默无闻到辉煌一时的“北药”开发承载了人们对一个传统产业振兴的期盼,2003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H5N2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则让人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威力。

  2004年,当高致病性禽流感袭来时,由于有了灭活疫苗,几十天里,我国就有效控制了49起禽流感疫情,2005年的疫情数又进一步减少了三分之一,这项科研成果也一举荣获了2006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又让科技人员冲到了人们视线的最前沿。

  紧急行动起来,冲锋在防治污水第一线……

  危急时刻,正是黑龙江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历练,帮助哈尔滨市成功应对了这次事件所导致的其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的停水危机。

  科技,也再次扮演了呵护民生的“保护神”。


 

  同年12月,,科技部紧急设立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松花江水污染应急科技专项”,拨专款2500万元。这一专项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共同参与,针对松花江流域的饮水安全、污染治理、对环境和有关产业的影响及应急恢复等展开攻关。

  “十五”期间,黑龙江生态环境和环保科技立项总数91项,支持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3项,在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城市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城市垃圾无害化及资源化和松花江污染控制为重点开展的攻关研究成绩斐然。

  世纪期冀:科技照亮青春

  “北大仓”令人骄傲,老工业基地重现生机,智力资源活力无限,黑龙江“智造”名扬天下……

  回顾黑龙江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无疑立下了赫赫功勋。

  2008年6月20日,黑龙江科技厅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位女厅长———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赵敏。

  身兼振兴传统老工业基地的重任,赵敏知道,工业要走新型化道路,农业要实现千亿斤产能,经济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需要科技支撑。

  尽管刚刚接手工作半年,干练、睿智的赵敏迅速敏锐地找到了龙江科技发展的“瓶颈”:

  在省里登记在册的科研成果中,由企业提出并研发的仅占3%%,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和承接成果的能力不足;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科研成果多,水平高,但是距产业化要求还不够熟化;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由于缺乏体制和机制的保障,创新动力减退;科技创新体系除了研发平台外,还缺少重要的中介服务平台,需要建立科技创新需要的资金、人才、项目、技术、咨询、评价等市场服务……

  7月15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在哈召开,这个以部署全省经济工作为主题的会议对科技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提出:“要向科技要产品,要产业,要生产力,要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科技推动龙江更好更快发展。”

  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提出今后黑龙江省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要实现的第一个转变就是:“必须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要让科技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

  省委、省政府对科技提出的这些急迫课题,正是赵敏首先要破解的难题。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关键一年,黑龙江上下把发展的视线同时聚焦到科技上,期待科技在新起点上再立新功。

  长路艰辛,但充满挑战。


 

  毫不示弱的赵敏则亮出了自己的“组合牌”:要打造四个平台———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企业发展平台,构筑从创造到转化的科技产业化链条;

  更要营造三个“好”———“让科技人员有干大事的好机制”,“让科研机构有办强所的好体系”,“让科技企业有闯市场的好环境”,让包容开放的科技创新环境润泽黑龙江的每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为科技发力提前清障。

  组成了由三位副省长带队、有21个省直部门和单位参加的调研组,就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如何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期实现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而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广泛调研基础上,10月30日,一份黑龙江历史上含金量最高的政策文件正式出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

  这份《若干意见》的政策创新亮点多多,让科技人员眩目又高兴。

  一系列操作性强、激励作用大、具有创新性的政策条款,被科技人员津津乐道。

  比如“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的企业研发机构,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50—100万元的补助,用于企业研发机构改善研发条件,提高研发水平”。这条政策无疑成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一大实质性利好消息。

  比如“对于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收益,同级财政全额返还科研院所用于发展”。而原来黑龙江省全额事业费拨款科研单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的这部分收入,是由财政部门在核定下一年度该单位事业费额度中扣减,削弱了公益型科研单位从事社会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再如“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人员在合作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期间交流兼职,允许兼职人员兼职兼薪”以及“允许科技人员提取所完成的省级科技开发类项目经费的10%%作为劳务费”,这些都为科技人员直接进入经济主战场提供了动力支持。

  ……

  就这样在历史的延续与承接中,在改革开放30年新的历史结点上,创新龙江在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开路中扬帆起航了。

  美好的愿景,一如春日里播下的良种,等待着人们辛勤的耕耘。

  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它会生根、发芽、长大;

  我们更憧憬着,腾飞的科技巨龙会让古老的黑土地重现靓丽的青春容颜。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