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31日讯 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中俄关系史学家、翻译家、俄语语言学家、俄罗斯学家……能使这些称冠集于一身的人,可以想见其知性的厚度与实力。今年已80高龄的郝建恒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案头还摆放着成堆的俄文资料,正在编著《黑龙江中俄关系史》(第一卷);他用俄语给我们朗诵诗歌、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引领我们一下子走进了他多彩而辉煌学著岁月。
郝建恒是山西人,因外语天赋突出,思想积极进步,1949年从华北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了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黑龙江大学前身),从此便和俄语、俄罗斯文化结缘。他在授业的同时参与撰写了新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俄语语法》,还主译或参与编译了《俄语读本》、《俄语》、《文艺翻译问题》等。建国初期,高校俄语专业的翻译课是一门新设课程,有很多空白有待填补。郝建恒就和同事们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他主译的《俄语》(上、下册),在我国俄语界具有广泛影响,一些俄语院校把它选做学生的必修教材,培养了几代俄语工作者。他培养的学生曾担任乌克兰、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大使,可谓桃李天下。有一年郝建恒来到莫斯科,在中国大使馆门前,他的学生列队欢迎,行90度敬礼,当时他的眼睛就湿润了。如今事隔多年,再次向记者介绍这些时,郝老先生依然激动不已,泪水溢满眼眶——他对学生的挚爱和对事业的挚诚,让人感佩。
1973年,郝建恒调入黑龙江省社科院,从事中俄关系的研究与翻译工作,并致力于中俄文化交流史研究,尤其在两国文化交流和中俄人民友谊活动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那时,他几乎每年都要赴俄几次,高超的翻译水平和对俄罗斯民俗的精通,往往令对方惊叹不已。一些俄罗斯友人来黑龙江时,都慕名专程前来拜见。
尤其令人钦佩的是,郝建恒还翻译了许多俄国文学作品。《故乡》、《洪流》、《高尔基传》、《莽原》……都成了那个时代文学爱好者爱不释手的俄罗斯文学。他译著的《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后来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傲雷一兰》。
50多年来,郝建恒出版著作和译作39部共49册,这些著作和译作对沟通两国人民思想感情,增进中俄人民友谊作出了特殊贡献。1996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以表彰他在中俄关系史研究和在中国翻译、传播俄罗斯文学和文化作品方面的卓越功绩。1999年,他又荣获了俄中友协颁发的俄中友谊功勋章;2006年,作为中国“俄罗斯年”的重大文化项目,俄罗斯作家协会代表主席、著名作家瓦·加尼切夫,专程向郝建恒授予《俄罗斯作家协会会员证》,这样的荣誉,全世界只有10人,黑龙江省也仅此一人。
郝建恒,生于1928年9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在俄罗斯历史研究领域造诣很深,成就突出,为繁荣发展我省宣传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从1952年开始撰写、翻译书籍46部(56册),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传略被辑入《世界名人录》、《国际名人录》等60多种书中,是新中国中俄关系史的开创人之一。在新中国第一个提出开拓中俄关系史新领域,提出了中俄关系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