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和中央、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培养选拔一大批宣传文化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省委宣传部决定授予17名老同志“龙江文化建设终身成就奖”,从11月30日起,本网陆续推出17名老同志的先进事迹,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高尚的思想品质、精湛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东北网12月31日讯 题:30载冰雪情缘——访龙江文化建设终身成就奖王景富
东北网记者 杨尚峰
![]() |
王景富近照
![]() |
向记者展示当年采访手稿
王景富,原新晚报社主任、高级编辑。长期从事黑龙江风土人情的研究考察和文学创作,发表了大量新闻、科普、游记等作品。曾撰写《新晚报报史》,填补了报史空白,特别是对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宣传、研究尤为突出,先后出版了《冰城哈尔滨》等8部哈尔滨的冰雪专著。挖掘、保留、传承了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成为冰雪从业者的重要参考书甚至工具书。以《新晚报》为阵地倡导、策划、组织了几次促进哈尔滨冰雪文化发展的宣传活动,积极为发展冰城的冰雪文化建言献策,多份建议被市领导批示。对于宣传和促进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89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编辑称号。19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70岁的王景富在新闻战线工作了30多年。他的冰雪著作填补了中国冰雪文化史的空白,开创了冰雪文化研究的新课题,将哈尔滨冰雪文化系统地理论地展现给世界。
“我春为冰雪忙,夏为冰雪忙,秋为冰雪忙,冬天更为冰雪忙——收集冰雪素材不遗余力,整理冰雪资料废寝忘食,研究冰雪问题走火入魔,撰写冰雪文章通宵达旦。”与记者聊起冰雪来,王老是滔滔不绝。
走进王老的房间,只见一屋子的冰雪资料。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创作的7本著作:《哈尔滨冰灯》、《冰城·冰灯》、《哈尔滨冰灯艺术大观》、《哈尔滨雪雕艺术大观》、《哈尔滨冰灯诗文选萃》、《哈尔滨冰雪文化发展史》、《世界五千年冰雪大观》,这其中饱含着王老一生的心血。
1979年12月,在哈尔滨日报工业部就职的王景富,作为负责园林报道的记者采访了冰灯游园会,成为媒体较早接触冰灯的人之一。当时,王景富随着冰灯制作工人到松花江上采访运冰,到兆麟公园观察雕冰砌冰,常常到半夜还坚守在冰灯施工指挥部了解施工进展情况。在这里,他被神奇的冰灯艺术深深地迷住了。
1998年退休后,王老将精力全部扑到冰雪文化研究上来。为了搜集资料,王老经常拿着面包在图书馆一泡就是一天,甚至还给各国大使馆写信要资料;为了掌握第一手素材,他经常在-20℃以下的恶劣环境里,手拿照相机一拍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提高研究水平,他采访了数百位冰雪艺术专家,请教冰雪艺术的技艺,探求冰雪艺术的真谛……
1999年,王景富写了32万字的《哈尔滨冰灯艺术大观》出版发行;2000年,20万字的《哈尔滨雪雕艺术大观》与读者见面;2001年,王景富编著出版了《哈尔滨冰灯诗文选萃》,精选了国内外140多位作家的260首诗文。为了保证资料的权威和准确,作风严谨的王景富一定要和每一位作者都联系上,并征得别人同意后才发表。曾任职于中国驻希腊使馆的范承祚,在1977年写了一首题为《冰灯》的诗。王景富着手编选这首诗时已是2000年了。他电话直拨外交部,得知范先生退休了。王老并未因此放弃,费了很大周折终于找到了范先生家里的电话。得知王老为一首诗如此较真,范夫人深受感动,当即拍板同意选编。在编著此书过程中,为了找到百余位入选作品的作者,王景富仅电话费就花了数千元。
从冰灯到雪雕,到冰雪历史追溯,再到冰雪文化系统研究,王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影响越来越大。王老还有一个宏伟构想,就是建立哈尔滨冰雪博物馆,展示冰城冰雪资源开发的全貌。对此,他摆出了许多理由。比如说,哈尔滨对中国冰雪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一些冰城人对此知之甚少,更何况是外地人了。而且,冰雪季节性强,除了冬天,其他季节来哈尔滨的客人无冰可赏,这是否让“冰城”的美誉有点名不副实?王老说:“在积极开发利用冰雪资源的同时,重视、发掘、展示地域冰雪文化积淀,才无愧于我们这座冰雪旅游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