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在空白点上寻求智慧突破 为黑龙江科技30年喝彩
2009-01-07 10:51:0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丽云 张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7日讯 无论是开发北大荒、开发大庆油田、开发大小兴安岭的大森林,黑龙江省科技人都需要开拓创业,都需要在空白的起点上寻求智慧的突破。可以说黑龙江30年的科技史,就是一部科技人员奉献的历史。

  改革开放30年,黑土地各个领域都进入高速开发期,而高速前行的动力就来自于科技力量的推动。如今,在北京奥运、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神舟号飞船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军事装备中,都有黑龙江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科研成果或配套产品。

  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含金戴银的战略决策,也将创新龙江建设推向新的高潮,让黑龙江科技人以舒畅的身心投入到新一轮省际间乃至国际间的创新竞争中。 2008年10月至12月,本报曾以“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刊”形式连续报道了黑龙江省科技战线的成就。如今,科技日报又以全方位多视角的报道展示了黑龙江省科教兴省战略对经济社会的强大推动。

  1、黑土地上燃起科技之火

  1983年,黑龙江省科委从日本引进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当年,水稻单产竟翻了一番,一季的产量超过南方两季。不仅让许多种植水稻的农民发了家,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也从350万亩迅速扩展到1000多万亩,黑龙江一跃成为全国水稻大省。

  “那个时候,黑龙江人端起大米饭碗就想到了科技。”今年已经70多岁的朱典明自豪地感慨。从此,科技在这个农业大省里“大施拳脚”:“30%耕地生产出了占全省40%的粮食”;我国最北的地方漠河也可以种植各种蔬菜了;垦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走出“原字号”的尴尬境地,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高; 30年让黑龙江收获了“中国大粮仓”的美誉。

  当第一缕科技之光率先照耀了乡村,进军高科技的火种也在城市里悄悄点燃。

  走访哈尔滨和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你会发现,这里不仅上演着一幕幕个人创富的传奇,集聚了汽车、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一个个新兴产业,更孵化出了“小喇叭打天下”的万宇科技,“一年走出150个机器人”的博实自动化,“成功掘金美国纳斯达克”的泰富电气,承担奥运数据传输和控制的大庆“软件先锋”三维集团等一大批优秀的高新技术企业。

  2007年,哈尔滨和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57%,占据了半壁江山,确立了引领黑龙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地位。

  时至今日,朱典明仍珍藏着一份1990年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的红头文件原件。

  这一纸文件,不仅是他多年心血的凝结,更是黑龙江成为全国最早开展“科教兴省”省份之一的历史见证。有了“科教兴省”政策强有力的支撑,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黑龙江传统工业企业里突然兴起了一个新鲜词儿———“高新技术角”。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对这一最先在黑龙江兴起的新鲜事物给予很高评价:“东北企业里的高新技术角,就是孵化器的雏形。”

  据1996年的数据显示,黑龙江省10个省级高新技术角共开发新产品65项,为母体企业提供产品及技术所创造的产值达1.9亿元,超过原定1.8亿的目标。

  与此同时,黑龙江民营科技企业也迅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建成哈尔滨南岗、大庆让胡路等10个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其中哈尔滨南岗、牡丹江阳明为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2007年,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0099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78亿元,实现利税140亿元。其中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以上企业有202家。

  2、“人”字迸发的激情

  数据显示,黑龙江新世纪之初,在3800多万人口中有120万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力资源居全国第7位、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12位,院士人数居全国第8位,建有103个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总数居全国第5位。

  如何让他们的智力资源在最大限度上转化为生产力?时任省科技厅厅长孙尧甫一上任,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政产学研金介”结合的完整体系。于是,一度丧失活力的国有企业开始释放出深埋的创造潜力。 2004年底,黑龙江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战役。与此同时,大学科技园区也在“50%以上的科研成果集聚于高校”的黑龙江勃然兴起。

  从1990年起,黑龙江先后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四项科学基金,意图打造一个以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及高科技人才梯队的基金支持系统。四类基金的经费额度也逐年攀高,如今每年2550万元。 2001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颁布。奖励额度由1999年的70万元激增到500万元。

  进入新世纪,一些高校出现“人才回流”。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黑龙江因获得科技奖励而促进转化的科技成果有300余项,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7亿元;因获得科技奖励而促进推广应用的项目有400余项,实现产值近150亿元、利税29亿元。

  10月23日,一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又悄然摆上了桌面。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再次成为这份文件的“解读亮点”———“从2009年开始,两院院士津贴提高到10000元/月”,使得黑龙江的两院院士一下子拥有了全国最高的津贴标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黑龙江人把国际合作的目光投向了毗邻而居的大国俄罗斯。在长达3800公里中俄边境线上,黑龙江创建的对俄科技合作中心不仅遍布全省13个地市,而且还走出国门建到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黑龙江因此被科技部誉为“全国对俄科技合作的桥头堡、蓄水池和辐射源”。

  如今,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已进入收获期,在能源、新材料、环保、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近百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科技合作计划,得到国家资金的支持。

  如今,黑龙江已经建立起了中韩科技合作信息中心、中以科技合作信息中心、中加合作—黑龙江省食品加工研究发展中心等多个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涵盖了工业、农业、化工与新材料、人才交流等各个领域。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3、“智造”谱写未来

  1995年,当被称为“数字童话”的制造业信息化,第一次在工厂中被提及时,它还显得如此渺小和软弱。

  然而,奇迹总诞生在不经意间———横跨欧亚,远隔千山万水,哈尔滨电站集团的设计人员却经常与远在法国阿尔斯通、瑞士ABB的同行们在同一时间进行着同一张图纸的设计和交流。这不仅让哈电集团与“国际强手”成了远隔千里的“办公室邻居”,更顺利地帮助他们生产制造了世界最大的三峡工程左岸8台机组。

  “是制造业信息化,帮助黑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甩掉了原始落后的‘帽子’!”目睹老国企的沧桑变迁,曾经主抓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原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郑志成十分感慨。

  13年来,黑龙江已经建立了17家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18家制造业信息化省级培训中心,创造性地提出构建面向区域和行业的网络化协同制造7大平台。哈飞、齐重数控、一重、三精制药等一大批制造业信息化典型企业,也迅速成为“翩跹起舞”的时代主角。

  智慧“先行军”:让梦想照进现实

  2004年8月,哈尔滨高新区在全国首创了“一表制”审批模式,创下了投资审批速度全国第一的纪录。同样是2004年,极富想象力的黑龙江人又立下了“在盐碱地上种植工厂”的志向,提出要利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沿线的重度盐碱地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

  2007年5月,科技部启动开展技术创新方法系列工作。又是黑龙江,于半个月后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专题报告会,选择了被称为前苏联“国术”“点金术”的TRIZ理论作为培训推广的重点。同时率先开通了全国第一家技术创新方法专题网站。截至2008年10月17日网站点击率突破30万次,在同类网站中居全国第一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有35%是来自欧美等国家,27%来自本省,约30%来自国内其他省份,显示了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科技,也再次扮演了呵护民生的“保护神”。“十五”期间,黑龙江生态环境和环保科技立项总数91项,支持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3项,在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城市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城市垃圾无害化及资源化和松花江污染控制为重点开展的攻关研究成绩斐然。

  2008年7月15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在哈召开,省委书记吉炳轩提出:“要向科技要产品,要产业,要生产力,要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科技推动龙江更好更快发展。”省长栗战书提出:“必须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要让科技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关键一年,黑龙江期待科技在新起点上再立新功。省科技厅厅长赵敏则亮出了自己的“组合牌”:要打造四个平台——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企业发展平台,构筑从创造到转化的科技产业化链条;更要营造三个“好”——“让科技人员有干大事的好机制”,“让科研机构有办强所的好体系”,“让科技企业有闯市场的好环境”,让包容开放的科技创新环境润泽黑龙江的每一个角落。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