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大庆老人追逐UFO二十六年 自建“中国UFO观测点”
2009-01-12 10:16:30 来源:大庆网  作者:王海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内容提要:郑德春老人是怎样爱上UFO的?人们有点想不明白,一位普通的老人,是什么让他与神秘的UFO产生了不解之缘?

  东北网1月12日讯 UFO,一个神秘的代号。近年,频频光顾大庆的上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去年12月27日,随着中国UFO大庆观测站的成立,大庆一位研究UFO长达26年,并拍下12副UFO照片的7旬老人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为研究UFO,老人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但他执迷不悔;研究UFO,他得到了太多太多的荣誉,他却能坦然面对……

  在杜尔伯特县,繁华街区的一栋七层楼墙体上,“中国UFO观测点”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当地人谈到UFO,自然会提及一个人。他就是年近7旬、研究UFO长达26年的郑德春老人。

  偶然巧遇结缘UFO

  郑德春老人是怎样爱上UFO的?人们有点想不明白,一位普通的老人,是什么让他与神秘的UFO产生了不解之缘?

  一切不过是个机缘巧合。1982年6月18日晚上9时12分,杜尔伯特县泰康镇的很多居民都已经休息了。就在这一刻,在朋友家吃饭的郑德春无意间抬头,透过窗子向外瞅了一眼。

  这一眼,让他彻底惊呆了:夜空中有一个酷似明月,中心有核,边沿有烟,并似旋转的特大发光体。

  郑德春来不及多想,随手拿起身旁的相机,按下了快门。没一会儿,那个神秘的物体突然消失了。

  郑德春兴奋得直跳:我拍到UFO了,我拍到UFO了……朋友被他的举动吓了一跳。

  很快,这件事情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大众摄影》等媒体报道。1985年,《飞碟探索》杂志以中国6·18事件中的UFO全纪录载入史册,并授予他科技成果奖,全国新闻抓拍一等奖。

  自此,郑德春老人就与天空上的不明飞行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地的居民,时常在晚上,看见郑德春一个人在静静地仰望夜空,孤独而又神秘。


   26年追逐痴迷UFO

  为了与UFO再次“约会”,郑德春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将一手创办的价值500余万元的大酒店交给妻子打理,把三处影楼交给三个子女,他则独自一人搬到了县城中心的一座小四楼里。

  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带领4个人开始收集UFO方面的书籍、报刊,购买高倍的天空望远镜、相机、录像机等。每到晚上,他都会满怀期待地遥望夜空,期待UFO再次出现。

  对于他的做法,开始家人和朋友并不理解,甚至是嘲讽。“快50岁的人了,怎么越活越没正经的,什么UFO,就是瞎扯蛋……”面对别人的不屑,郑德春只是一笑了之,仍不改他的执著、他的追求。

  1988年8月28日9时12分,是一个让郑德春激动的时刻,他期盼已久的UFO终于出现在茫茫的夜空中:一个不明发光体,在杜尔伯特县城上空盘旋。当年的10月,《飞碟探索》在封二刊发了他抓拍下来的珍贵照片。

  当时,中国UFO监视站只有北京、南京、新疆和黑龙江四家,到后来,只剩下杜尔伯特县这一家。中国UFO研究会秘书长温孔华对郑德春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签发了《UFO12号文件》,将“UFO杜尔伯特监视站”更名为“中国UFO观测站”。

  国家的肯定,更激发了郑德春探索UFO的激情。他甚至动员儿子参加观测活动。

  大庆作为世界级的石油城市,上空频繁出现UFO,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郑德春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他跑经费、购设备、抓队伍,相继又在萨尔图和让胡路设立了观测点,观测人员也由最初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42人。

  从1982年至今,我市多次发现UFO,其中6次拍摄到了UFO的清晰图像,共留下12张珍贵的照片。如今,郑德春已年近7旬。26年对UFO的探索,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守候,让他成为中国UFO研究的第一人,成为UFO研究的专家。

  无悔的选择坚定的信念

  2003年,郑德春被评选为中国UFO观测站站长。郑德春对自己说,一定要把UFO工作做好,不辜负国家对自己的期望。

  在他的努力下,经中国UFO观测站的审批,2008年12月27日,“中国UFO大庆观测站”正式成立,位置就设在视野开阔的黑渔湖生态园。郑德春担任常务站长,继续担负着探索UFO的神圣使命。

  “虽然我老了,但激情还在,对UFO的热情不减。”郑德春从来不服老,也不喜欢别人说他老。他说,26年前的选择他从来没有后悔过,甚至感到无比的骄傲,他从事的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是对人类有益的事业,相信别人会慢慢理解他、支持他。

  在郑德春的感染下,如今,他的家人也爱上了UFO,并积极配合他的工作,一些原来不理解他的朋友,也都主动帮助他。

  对此,郑德春老人很欣慰:“他们理解了我,也就理解了研究UFO的真谛,我的事业有人继承了!”

  记者和老人一直聊到很晚,老人送记者出门时,已经繁星满天。老人下意识地抬起头,仰望夜空,他时刻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工作……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