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9日讯 按照招生计划,今年首次招生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哈尔滨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师范类)专业招收人数为20人,可网上报名最终符合条件的只有18人,今天来到现场确认能参加专业科目学校单独考试的仅为15人。即使这些考生通过了校考,最终究竟几人能够通过高考走进大学校门更是一个悬念,令这个被称为是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色专业陷入几乎没有生源的尴尬境地。
今天是哈师大艺术类招生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的最后一天,该专业只有15名考生前来报名确认。这15人将参加19日举行的专业科目学校单独考试。根据招生计划,该专业今年首招20人,学制四年。去年12月20日至今年1月4日,共有79名考生网上报名此专业,但经过审查最终符合报名条件的只有18人。
根据规定,报考这一专业的考生必须是我省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本民族考生。在校考中,考生将接受面试和才艺展示两方面的考核,其中才艺展示要求考生在本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民族舞蹈、民族说唱的四项表演中任选其二。
据了解,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专业是为了拯救我省少数民族原始音乐艺术后继无人的危机而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特设的音乐学专业,全国仅此一个。学习此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要回到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
专家调研发现,我省黑龙江流域的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在自身漫长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传统音乐文化正濒临灭绝,特别是以口头传承为主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亡。目前,我省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近20个项目已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要真正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
据哈师大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陶亚兵教授介绍,校方也曾担心过生源可能不足,为此还曾与当地招考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在少数民族聚集地进行过宣传,但报名考生如此少还是让人始料不及,更说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