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  精彩图片
搜 索
哈尔滨百年道台府这样过大年(组图)
2009-02-01 10:02:26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资料片

  东北网2月1日讯 过年,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然而,由于各地的文化不同、风俗不同,所以过年的礼仪、禁忌也不相同。日前,记者有机会采访了哈尔滨百年道台府第一任膳长郑兴文的后人,听他讲述道台府过大年的故事———

  膳房:官家民家一样忙

  过年,是膳房一年最忙的时候。杀猪、宰羊、蒸件子、包冻饺子、水发南北货。需要水发的包括燕窝、鲍鱼、鱼翅、海参等干货。其他杂役换椅垫、铺红地毯、挂灯笼、搭彩棚,师爷开始写春联……

  过年时,两班厨役二十四小时轮流工作,光蒸件子、包冻饺子就要存满几十口大缸,摆满好几间屋子。蒸件子就是蒸各种馒头、包子,各种花样蒸件儿。有上官宴、上家宴用的,有上供用的,也有普通衙役吃的,分不同的用途蒸制摆放。菜谱方面需要提前准备的东西,包括酱肘子、水晶肘子、猪头焖子、扣肉、狮子头、鹿肉……

  写春联一般是师爷的事,有时候道台来了兴致,也亲自书写几幅。每年春节前几天,到府内求字的人很多。除了官员的亲友,府内当差的都能得到一幅春联。春联内容衙门与内宅的不同。衙门的春联一般是:“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府内的门窗、柜子、水缸等,都要贴上春联、福字。

  整个府内到处都高挂大红灯笼,有专人负责照管及更换蜡烛。过年的灯笼要点到天明,方可熄灯。地上铺着红地毯,大堂内用席子搭起彩棚,彩棚内四周放着烧炭的铜火盆,中间摆着数张桌子,称为“天地桌”。桌子上供奉着各种神祗的牌位。正中间的桌子上供奉“天地神”,其他神位每年的位置不同,要查皇历确定每年的位置。年三十下午这顿饭是流水席,一直吃到午夜接神。年夜饭的菜式不固定,一般是忙年时准备的菜品。冷荤、大件儿、清口菜,主食以水饺为主。道台在年夜饭后稍息片刻,便开始家祭仪式。先在各神位前焚香行礼,祭完神后再祭祖先,行跪拜大礼。这有一个说法,叫做“神先鬼后”。

  年三十晚上,道台大人要给府内所有留守人员压岁钱。大年初一一早,这些官员、杂役,要分批到内宅(三堂)给道台及高堂磕头拜年。这是一年之中,官员与杂役惟一一次进入内宅的机会。

  从“天龙赐福”到“鞭打春牛”

  官府过年,像民间一样也有很多禁忌。比如道台府里的水井,年三十这天要用尖底儿柳罐封上。过年期间所有的用水,都提前储好,储满几十大缸。这些水大概还有另一个作用———防火。按照当时的说法,水是财,大过年的不能漏财。过年期间还要给井神烧香,初二以后才能解封取水。

  内宅的堂内过年摆一个长条案,上面摆一个大花瓶,花瓶上插带穗的如意,寓意岁岁平安如意;在一盘冻柿子上插上小如意,寓意万事如意;苹果上面摆放如意,寓意平安如意;年糕上插绒毛小金鱼,寓意年年有鱼(余)……

  过年时扫地要从外往里扫,扫除的污秽放在一起,过年之后才能倒掉。从里往外扫是扬财运……

  从初一开始,各地官员开始陆续入府拜年。许多官员拜年,都拿着丰厚的红包。考核下级官员的政绩,很多时候与红包挂钩。官员拜年要留饭,官员一桌八八席,随从一桌六六席,正月里的宴会拉不开桌子。


 

资料片

 

 
  没有鞭炮的年三十

  据郑树国介绍,他的爷爷活着时候告诉他,哈尔滨历史上有一年年三十没有鞭炮声,那一年是1911年。

  那年哈尔滨地区闹鼠疫,大年前夕是哈尔滨最沉闷的日子,老百姓没心思过年。受命消灭鼠疫的总医官伍连德,在春节前上奏朝廷,准备“焚烧尸体”,以防暴露在外的尸体,天暖腐烂、虫叮鼠咬,继续传播。朝廷批准了伍连德的奏章。1911年大年初一,2000多具尸体被焚烧。

  事后,政府专门向百姓发出通知,鼓励老百姓燃放鞭炮,用以减轻悲伤的情绪。政府还从天津、河北等地运进大量鞭炮,免费向百姓发放。这一年的鞭炮声从春节之后开始响起,这次燃放鞭炮,不仅是传统驱除邪恶的意思,从客观上说,鞭炮里发出的硫磺气味,确实起到灭菌杀毒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春节最讲究的还是一个“吃”字,中国文化中,“吃”占有很大的分量。吃可以吃出文化、吃出品位。据介绍,道台府的年夜饭里,有这样几道菜是不可缺少的。“天龙赐福”、“加官授禄”、“马上封侯”、“鞭打春牛”……这几道菜,每道菜都有一个故事。

  先说“天龙赐福”

  光绪三十三年腊月,道台杜学瀛受黑龙江巡抚程德全的委派,护送鳇鱼、鹿筋、熊掌等贡鲜上京进贡,腊月二十到达皇宫,正赶上光绪帝在乾清宫举行御笔赐“福”仪式。皇帝写的第一个“福”字,要悬挂与乾清宫正殿,其余张贴宫廷内苑,赏赐王公宠臣及各省巡抚督军。杜学瀛级别不够,完全是因为幸运,有幸得到了皇帝御书的“福”字。

  从京城回到道台府,老杜逢人便讲,给人看皇帝赏赐的“福”字。据他说,能在御赐“福”字仪式上得到皇帝“福”字的,每年只有十余人。受赐者要依次跪在案前,仰瞻皇帝的御书,叩首谢恩。然后由两名御前太监同持福字笺而出,受赐者要在“福”字下面再叩谢,寓意满身都是福,最后才能恭捧退下。王公大臣都以得到“福”字为幸事。杜学瀛把御赐福字装裱,挂在会客厅堂内,大厅谓之“福”字厅。

  膳长郑兴文善于揣摩道台的心思,趁着道台的高兴劲儿,准备为他做一道以福为主题的菜肴。他琢磨着,皇帝为真龙天子,是天龙,天龙御赐的福不就是天龙赐福吗?郑兴文琢磨着用这个名字做一道吉祥菜。他选择一条松花江里的大鳌花,把鱼头修饰成龙型,鱼身去骨改刀成盘旋的龙身,用清蒸的方法制成一条雪白的银龙围于盘内,又取四块猪方肉(满族称猪肉为福肉),在肉皮上刻上万福图案,然后红烧成菜,放于银龙之中。郑兴文亲自给杜道台上了这道菜。老杜也有些发蒙,盘子里的分明是件艺术品。他问郑兴文:这道菜叫什么名字?禀大人,是天龙赐福。杜学瀛非常高兴,郑兴文也得到不少赏赐,而这道菜成了道台府年夜饭的保留菜肴。

  再说“加官授禄”与“马上封侯”

  施肇基在滨江署理官道的时候,在春节前接到朝廷圣旨,皇帝召见他进京议事。进京议事有两种可能的后果,或加官晋爵,或忽来横祸。进京前,施肇基一直忐忑不安。郑兴文体味到老爷的心思,变着法让老爷高兴。郑兴文用鸡冠子炒了一盘鹿肉,鸡冠子围在四周,中间是颤巍巍的红烧鹿肉。又做了一道鱼,把马哈鱼鱼块做好,围在盘子四周,中间是烧好的猴头菇。两道菜上了桌,饶是见多识广的施道台也傻了眼,不知道眼前是什么菜肴。郑兴文说,鸡冠子这道菜,叫做“加官授禄”,除了鸡冠子之外是细嫩的鹿肉,还有这道马哈鱼,叫做“马上封侯”。看见没有,中间颜色红润的部分,是红烧猴头菇。施肇基大喜,口味大开,吃得格外高兴。

  施肇基到了北京,得到摄政王接见,由于他处理涉外事件很得力,没有损伤国家颜面,被调到外务部任职。施肇基升职了,感念在哈尔滨出发前的好彩头,特意打发厨师到滨江关道,学会了两道菜的做法。而两道讨口彩的佳肴,也成了道台府年夜饭的保留菜肴。

  前几道菜都是官员讨口彩,还有一道菜却是为众生讨生活。这道菜的名字是“鞭打春牛”。

  “鞭打春牛”的菜名来自于官府的“鞭春礼”。清代“立春”又称“打春”,打春一般都在正月。立春节,民间一般要进行两天活动。立春前一日要“迎春”,立春日,地方官则要行“鞭春礼”,即“鞭打春牛”,俗称为“打春”。“鞭春礼”一般由地方官员主持,显示政府对时间的把握及对农工的督导。

  “立春”这一天,官府用黄牛做成“土牛”,牛腹内装满五谷杂粮。“打春”仪式由8名壮年男士抬着“土牛”,在喧闹的锣鼓鞭炮声中,道员手执春鞭鞭打“土牛”腹部,口中念着: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土地肥沃,三打三羊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域太平,十打十全十美。这时,土牛腹内杂粮撒落满地。围观的群众在欢闹声中争先抢拾地上的五谷杂粮和打碎的土块,把捡到的五谷杂粮放在仓库里,期盼当年五谷丰登。把土块捡回家和上水,涂灶台,据说可使灶上不生蟑螂和蚂蚁,涂抹牛棚可以使六畜兴旺。

  一年立春,膳长郑兴文别出心裁,除准备了平时立春吃的春饼配菜外,还特别准备了一道“鞭打春牛”。这道菜将鱿鱼干泡发好,刻上刀花,做成鞭的样子,又把牛子盖肉切成粗丝,用蔬菜汁、调料喂好,再配以韭菜梗、掐菜爆炒成菜,取名“鞭打春牛”,端上道台的餐桌。菜肴黄、红、绿、白,颜色鲜艳,一下子就吸引了官员们。这道“鞭打春牛”不但成为道台府春节期间必上的美食,而且成为平时宴客不可缺少的特色菜品。据介绍,道台府春节宴请客人,还有必不可少的俄式大菜等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文化,饮食占有很大的分量。今天,人们重温百年来道台府饮食文化的传承,温馨之外,更有一份不可多得的厚重。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