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上课做游戏龙江赴港教师:这里小学生活很轻松
2009-02-08 13:41:20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王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8日讯 自2005年7月开始,教育部每年从内地部分省、市、自治区选派中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参加“内地与香港教师赴港交流及协作计划”,赴香港担任教学指导,到中小学进行驻校交流,工作时间为一年。目前,该计划已经成功实施四年,先后选派了四批共138名教师赴香港,其中已有三批共93名教师圆满完成任务。

  2008年,黑龙江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港澳台办的选派计划及要求,完成遴选工作,选派两位教师作为我省首批赴港教师。近日,记者与我省赴港教师之一孙利国取得了联系,他向记者介绍了在香港工作4个月的情况。

  学生上课想上厕所站起就走

  香港的小学生每周上45节课,每天9节,上午6节,下午3节,每节课30~35分钟,中午学生在校用餐。一般香港老师每周课时30~32节,每天8时到8时20分开早会,12时15分午休,15时15分放学。

  据介绍,香港小学的班级是小班化,一般每班20~30人。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很自由,很随意。上课时,学生如果想上厕所,不用和老师打招呼就可以离开。老师们习以为常,不会觉得受到冒犯。香港的学校不要求老师备课,小学课堂上主要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留给老师的发挥空间很大。

  孙利国说,香港的老师很敬业、有修养,也很辛苦。“学校所有老师在一个很大的办公室里办公,办公时没有人说话或谈笑,各人都在忙自己的工作,手机全部调到静音状态,接听电话时声音很小,和学生谈话时也都是和风细雨,没有大声呵斥。下午虽然放学很早,但老师们都要20时左右才回家,大家都在学校学习,因为他们要参加各种考试。”

  近几年的香港由于适龄学生人数减少,许多小学面临招生难的问题,同时也导致相应阶段的初中入学人数紧张。由于办学者多数是不同的团体或不同的个人,办学理念也有很大的不同,政府拨给的经费又和学校的班额挂钩,一旦入学人数减少,这些开不了工资又不能够与别校合并的学校的教师就会处于没有工作的局面。没有工作就没有工资,没有足够学生的学校就只有解聘相应的教师,甚至是“杀校”(关闭学校)。教师一旦下岗,便流入到社会上变成应聘找工作的一员,开始重新为自己的饭碗忙碌。所以,香港教师的压力也很大。

  教普通话有时要用纸笔交流

  孙利国介绍,此次香港之行的任务是探讨提高香港中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教学模式及策略,借助内地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优势及丰富经验,加强香港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语文教学成效。带着这一任务,孙利国进入了两所香港小学(有的教师承担三所)开展工作。

  刚开始工作,作为内地教师,孙利国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语言沟通的障碍。

  据介绍,在香港的教学语言中有“两文三语”之说,即中文和英文,中文在表达的时候又有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香港在回归以前,官方语言是英语,母语是粤语。香港回归以后,开始普及普通话。虽然学习的都是汉语,但是粤语在发音及意思的表达上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相差甚远。”孙利国说,比如“窝心”一词,除了在读音上有不同,意思上也有天壤之别。在粤语里,“窝心”的意思是很快乐,很开心。在普通话里,“窝心”往往是指郁闷、不开心的意思。

  另外,还有许多人仅仅能够听懂一些普通话,还不能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自然,能够用普通话教中文的老师人数就愈显紧张。而且,有部分家长觉得目前孩子学好粤语和英语就不会影响发展,所以不急于让孩子学习普通话。同时,学生在学习粤语和普通话之间也有一定的决策权,所以学校里往往出现了粤语班和普通话班同时存在的现象,这样学校就得按学生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任课教师。

  孙利国说:“我们多数的内地教师来到香港的学校,其实还是处于讲粤语的氛围之中,甚至与我们合作的教普通话的老师在着急的时候,也不得不礼貌地向我们表示歉意,说用普通话交流不如使用粤语方便。我们之间沟通,必要时也得拿出纸笔。”

  孙利国在香港的小学参与了许多“推普的活动”,像普通话工作坊、普通话快乐小屋、普通话午间新闻、普通话成语故事分享会等,这类活动在香港的校园里很流行。“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在国际间的合作与交往中,普通话便扮演了沟通与见证历史的重要角色。”孙利国说。

  学生迟到主任亲自送到班级

  一天,孙利国在吕明才小学的电梯间,看到学校主管纪律的孙主任俯下身和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说着什么,还不时地抚摸着他的头。孙利国的直觉是那个学生迟到了。

  不一会儿,他在电梯里又碰到了他们师生俩,因为学生是不允许单独坐电梯的。于是,孙利国问孙主任:“这小东西是不是迟到了?”“他迟到了,说早晨起来肚子有点儿痛。”孙主任回答。此时电梯已经到了老师的办公室一层,他们一同走了下来,孙主任又俯下身去摸着小学生的头,还告诉孙利国:“您先去办公室,我把他送到班级,去和老师说明情况。”

  还有一次,几个学生到办公室替老师找什么东西,好像没有找到。就在这时,恰巧孙主任路过,就主动走过来询问,然后帮着学生一起把东西找到了。

  在香港的学校,像这类事情发生得很多,他们的老师和学生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有一种浓浓的人文气氛。孙利国曾找机会问他们的老师:“你们为什么如此地对待这些犯了错误的学生?”老师的回答很简单,也极富哲理,“宽容,我们要宽容学生的错误。”

  孙利国说:“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这使我想到了,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有的老师都觉得是天大的错误一样,肯定要深刻地教育一番。然而,‘教育没小事’,如果我们中有些人能够退一步想问题的话,师生关系一定会融洽许多。”

  分数保密劳动作坊尽展天性

  当然,老师的宽容也会带来副作用。比如课堂上学生经常溜号,心不在焉,甚至随便出入或者是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虽然老师会不断地提醒,但很少有训斥的时候。“所以提升教师素质,关注课堂上师生的共同成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两地教师要研究的实实在在的课题。”孙利国说。

  即使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讲,香港的学校也不会采用死板的教育方法。香港教育界的普遍看法是,中小学教育应该是以发展孩子的天性为前提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而以压制学生天性为代价的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孙利国说,香港的教制安排都反映了这一理念。在香港,学生的分数是隐私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在平日里,老师会把学生每次作业的成绩分别告知每个学生,并做好记录。等到期末,老师的手中便会有学生不同层面的成绩,然后按着相应的比例把已有成绩折合成期末的总成绩,这个成绩对外是保密的,绝对是学生的个人隐私,只有学生自己了解成绩的来龙去脉。这一做法反映了香港教育对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视,它把学生最终成绩的取得与成长过程看得同等重要。

  香港的老师还非常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比如在“视艺”课堂上,老师会出示一段录像,然后结合录像内容让学生谈所了解到的有关知识或体验,所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如果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是很难应付的。“等到了初中,最吸引眼球的要算是他们的劳动作坊了,有木工、编织、缝纫、厨艺、印刷等训练和学习的内容,老师会按着相应的教学计划逐一教给学生实践。不用参与其中,我们就能够想象到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快乐。”孙利国说。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