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搜 索
鸡西市密山民警当“村官” 治安环境好多了
2009-02-16 14:41:02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时 顾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民警“村官”的“成绩单”

  东北网2月16日讯(张时记者顾硕)2008年初,密山边防大队101名警官分别被驻地党委政府任命为154个行政村和7个社区的民警“村官”,密山市也率先实现了每个村(社区)都拥有一名警官“村官”的目标。对于民警“村官”们这一年的工作,村民们赞不绝口,对他们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如数家珍:治安环境好多了;矛盾纠纷少多了;弱势群体欢笑了;电脑活起来了;警务室图书屋开到家门口了……

  入户走访,治安环境好多了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如何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建立治安防控网络。民警“村官”们充分发挥贴近基层群众、了解群众需求的优势,宣传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到治安综合治理中来。一年来,101名民警“村官”对辖区的常住人口进行了3次全员额的走访,走访过程中,广泛宣传安全防范常识。随着宣传发动工作的不断深入,群众的防范意识逐渐增强,纷纷用各种形式支持治安防控工作。在奥运会期间,白泡子乡长林子村群众自发地成立了“奥运安保志愿者服务队”,每天对长林子村进行巡逻;和平乡的朝鲜族村——东明村的老年人也自发地成立了老年协会巡逻队,对东明村进行不定期地巡逻,并在08年5月,协助派出所抓获两名入室盗窃违法嫌疑人。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各边防派出所的指导下,101名民警“村官”已经建立起了三张治安防控网:一是覆盖154个农村的报警网,在辖区治安复杂的地段和主要出入口建立了19个报警点,在报警点设置了警灯、警牌;二是实行“邻里守望”制度,组织责任心和防范意识较强的商店店主、在家的老年人等治安积极分子作为守望人员,一发现可疑人员,立即报告民警“村官”;三是建立健全244个群防组织,1303名联防队员进行不定期巡防。通过民警“村官”们的努力,2008年,154个行政村的可防性案件较2007年同比下降9.8%。

  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少多了

  针对辖区因征地补偿、拆迁改造、土地纠纷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信访案件层出不穷,民警“村官”们深入辖区摸排情况,掌握矛盾纠纷发生原由,主动上门充当和事佬,全力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把找准问题症结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环节来抓。坚持情理法相结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依法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思想工作。民警“村官”们通过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作为,不仅架起了群众之间相互信任的桥梁,消解了矛盾双方心中的怨气,更让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派出所民警执法为民带来的实惠。承紫河边防派出所民警“村官”李宗杰成功制止辖区村民越级上访事件;盛荣边防派出所民警“村官”马秀强采取为上访户家庭送温暖、为信访人送法律、为其子女送关爱等措施,真情感化了一名连续三年上访的老上访户,最终达到了平访、息访的目的。2008年全年,民警“村官”们已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0余件,先后收到群众感谢信21封、锦旗37面,有效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播撒爱心,弱势群体欢笑了

  弱势群体的安危冷暖一直牵动着民警“村官”们的心,“村官”们经常上门走访,到家中坐坐、到炕上唠唠,了解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在具体帮扶过程中,“村官”们重点狠抓了走访摸排、结对帮扶、多方联动这三个环节,确保辖区内每名弱势群体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细致入微的关怀帮助。在走访活动中,积极对辖区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特困群众、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进行走访调查、梳理登记,切实掌握每名弱势群众的生活状况、主要经济来源和监护人等具体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明确。在此基础上,还为每名弱势群体建立起独立的《弱势群体档案》,记载家庭环境、生活现状等动态性信息,确保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走访慰问。民警“村官”们还主动向驻地党委政府汇报关爱弱势群体情况,争取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目前,民警“村官”们已将16无助儿童和52名孤寡老人纳入了政府的救济范畴,同时也广获社会各界的援助,地方各类企业和个人通过民警“村官”们的帮扶渠道为弱势群体捐款捐物折合现金7万余元。

  科技兴农,电脑活起来了

  提起村里的民警村官,村民们就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他们一来,家里的电脑就活了。”民警村官在村中工作发现:现在的农村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了,日子过的舒心了,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满足,村里也有居民买了电脑,但他们大多是用电脑玩游戏、看电影。为了帮助村民们掌握E时代的信息工具,在网上了解各类农产品价格,查询致富的信息,民警“村官”们便在村里搞起了“副业”:村官们手把手教村民学电脑,教他们上网、查询农业科技信息,发送电子邮件、发布BBS征询各类农业生产难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冲浪显身手,享受网络时代的便利,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了。入冬以后,昔日打牌、喝酒的农民们,都躲在家里忙着给自己“充电”学习。网上信息交流,现如今也成为了村民们相互沟通的主要渠道,村民们利用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尽情的畅游,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种植、养殖科技知识和生活常识,渴望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了,迈向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也越来越快。

  文化兴村,警务室图书屋开到家门口了

  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各种低俗趣味文化乘虚而入,赌博、酗酒现象层出不穷,农村治安环境也深受影响。民警“村官”们在入户走访中发现,边防警务室虽然建在了农民的家门口,但农民除了代办户口、处理案件等事情需要民警帮助以外,他们不会到警务室来。怎样才能让农民把家门口的警务室当做活动室,时常来串串门、唠唠嗑,还能学到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呢?民警“村官”们灵机一动:农民缺乏科普知识和致富信息,如果在警务室建起爱民书屋,为农民提供各类书籍,一定能够吸引农民来到警务室读书,拉近警民感情。于是,民警“村官”们多方争取支持,并结合实际自主创新,提出了利用布局合理、遍布社区和农村的警务室建设爱民书屋的方案,方便村民阅读致富书籍。警务室还为村民办起了读书讲座,在农村“种植文化”,不断丰富村民文娱生活,引导村民摒弃陋习,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008全年,民警“村官”们已经依托边防警务室建成爱民书屋15个,收藏图书3000余册,期刊、报纸数十种,全年365天向村民免费提供借阅服务。文化的小树苗栽种在农村的黑土地上,村民们的问候语也从“你今天喝了多少”变成了“你今天看了哪本书”,农民的脑子充实了,治安形势也有了较大转变,农村内各类案件同比去年明显下降。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