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体育
搜 索
在这里,世界看到我们 写在运动员村欢迎仪式结束之际
2009-02-20 07:07:0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世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0日讯 昨天上午8时45分,随着瑞士国旗的冉冉升起,黑大运动员村的第一个志愿者团体即将解散。这个团体的名字有点长,它是隶属于运动员村文化运营中心的开闭村及欢迎仪式部。

  从2月13日到2月19日,2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升旗和欢迎仪式,来自黑龙江大学的礼仪、升旗志愿者们,用精准的服务、标准的礼仪赢得了各个国家和地区运动员的好评。在这个部门即将解散之际,记者深入到他们中间,了解了许多他们风光表面背后的故事。

  不抬头音乐停旗到顶

  王鑫伟,黑龙江大学2006级国防生,校国旗护卫队成员,此前曾参与过一年半的学校升旗仪式。王鑫伟告诉记者,升旗仪式本来是打算用电动升旗,但实践证明,电动的情况下国旗上升的速度不能跟音乐同步。所以,他们采取了手摇升旗。对于广场上的四根主旗杆需要摇动的圈数,王鑫伟脱口而出:从右到左依次是:66圈、81圈、76圈和78圈。在训练中,升旗人员不能抬头,更不能乱动,但升旗的要求是音乐停,国旗到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过年返校后,他们就不停地在练习,最多一天要练数十次,每个人要熟悉每个旗杆。正是因为这种熟悉,一些险情才得以化解。

  在为英国代表团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另外一位升旗手王占林在音乐响起后摇了半天国旗就是不动地方,直到他发现固定国旗的铁圈被挂在了旗杆上。他迅速解下被挂住的国旗,但音乐已经过半,于是他根据平时训练的情况,暗暗加快速度最终还是在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时,把国旗升到了顶端。

  多面手每个环节都熟悉

  礼仪引导员是欢迎仪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来自黑龙江大学不同专业的漂亮女生们常常是各个代表团团员争相合影的对象。她们优雅的动作、甜美的笑容给各国代表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在这美丽背后,是姑娘们辛苦的付出。王超,黑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此前曾多次担任过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她和其他10名礼仪引导员是经过初试、复试后从几百名候选人中选拔出来的。此前,她认为一位礼仪引导员就是咧咧嘴(微笑)、伸伸手(引路),“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王超说,我们需要熟悉每个仪式环节,对于一些言语不通的代表团成员还要学会用表情和手势引导他们走到指定位置,参加各项活动。

  负责主持仪式的叶子龙也表示,因为每天参加升旗仪式的运动员村官员不确定,所以他要认识每一位村长、副村长、村长助理的面孔。在欢迎仪式上,出现过几次主持词中的官员名单和现场不符的情况,但都被他化险为夷,没有出现任何纰漏。重实践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在这个负责仪式的团队中,李翯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她是黑大信息管理学院的辅导员,另一方面她还是一名在读研究生。谈到此次担当礼仪志愿者的收获,她说,自己在沟通和协调方面有了很多深刻的感悟。李翯的任务是专门负责与各个代表团联系升旗活动的志愿者。“升一次旗,顺利的话至少要沟通4遍。”李翯说,第一遍询问是否需要升旗,并提询问希望升旗的时间同时核对旗帜,第二遍,回复代表团确切升旗时间,并询问是否有异议,第三遍,核实代表团出席人员及团长姓名、集合时间、是否互换礼品,第四遍,在升旗仪式举行前10分钟最后一遍确定升旗事宜。“如果遇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起升旗,还要反复和每个国家和地区询问,是否愿意和同组的代表团一起升旗,所以说,沟通四遍都是少的。我想,在我今后的辅导员工作中,我会更加明白如何与学生沟通,以及如何安排自己每天琐碎繁杂的工作和学习了。”李翯告诉记者。

  运动员村文化运营中心副主任关健告诉记者,通过组织开闭村和升旗欢迎仪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拓展了他们的视野。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对于他们今后走入社会会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昨天下午,完成了升旗和礼仪工作的志愿者们并没有真正的解散,他们将被分派到其他志愿者岗位继续在运动员村内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相信带着在这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会更加成熟、更加周密,用真心真意赢得更多人的称赞。(哈尔滨日报记者张世光)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