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亚布力2月21日体育专电 第24届世界大冬会雪上项目刚刚开赛两天,组委会就频频调整赛程,人们发现,导致赛程频受干扰的“元凶”始终是一个——天气状况。气象部门如何给组委会提供专业的气象服务?又是怎样对每个赛场进行精细预报的?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气象部门,揭开了本届大冬会精细气象的神秘面纱。
雪上项目频频调整赛程发令时机也要根据气象因素
早在19日,本届大冬会雪上比赛项目均未展开时,组委会就决定,把原定于在21日才开始的高山速降比赛,提前到20日上午开始。原因是天气预报表明,21日将有中雪,这将严重影响赛事的进行。
可是由于19日晚至20日晨降了一场雪,需要清理赛道,更为重要的是赛场能见度太低,速降比赛又不得不推迟,直到20日下午13时以后,速降比赛才得以开始。
20日,组委会发布通知,由于赛场风力等原因,原定于当日进行的跳台滑雪女/男K90决赛推迟到21日进行;原定于25日11时举行的跳台滑雪男子个人K125比赛改为23日11时进行。
从赛程的调整原因来看,天气对比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跳台滑雪要求风速低于3米每秒;滑雪比赛要求很高的能见度。雪温和雪质是运动员给雪板打蜡的重要参考因素。
据介绍,在跳台滑雪项目上,裁判员连发令时机都要根据温度、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来选择。气象条件成了左右赛程的重要因素。
所有赛场都有自动气象站天气变化尽在掌握
大冬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用“苛刻”两个字来形容绝对不过分,而气象部门又是如何做到准确预报实时监测的?
据大冬会亚布力气象服务中心负责人曹彦介绍,赛前气象部门就在亚布力赛区安装了12个自动气象站,遍布亚布力赛区的山顶和各赛场。
每个造价10万元左右的高科技自动气象站,通过采集器和感应器等设备,将气象要素(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雪温等)处理成数据,再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到亚布力气象服务中心平台,这样气象服务中心就能得到权威而又及时的气象信息。
服务中心再运用编辑程序将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数据程序转化为大冬会组委会要求的更为直观和通俗易懂的显示画面。
据黑龙江省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马旭清介绍,为了给比赛提供高度精细化的气象信息,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和组委会除了在亚布力各赛场布设了12个五要素(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雪温)自动气象站外,还在帽儿山两条雪道及U形槽附近布设了5套五要素自动气象站。同时,设在哈尔滨市内的三个滑冰馆还分别安装了四要素(冰温、温度、湿度、气压)自动气象站,实时对冰上项目场馆内的气象信息进行监测,全面掌握大冬会期间的天气变化。
比赛项目按需预报专业服务精细无比
赛区气象服务中心在得到气象数据后,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报给组委会的,如何做到各项比赛分类预报的呢?
据介绍,亚布力赛区气象服务中心的气象专家们,每天要和中央气象台、黑龙江省气象台、牡丹江气象局、尚志市气象局和帽儿山气象局进行常规性可视化天气会商,进而进行天气预报。
此外,还要根据要求,比如对比赛有重要影响的可能出现的降雪和大风等情况,进行临时天气会商,及时预报并提供给组委会。
得到会商结果和移动气象站的传输结果后,气象服务中心每天要做两种预报:3日滚动预报和3小时预报。
3日滚动预报,即每天预报当日、第二天、第三天的天气情况;3小时预报,即把一天的预报时间按每3个小时分成一个时间段,专门预报该时间段的天气状况,这是一种精细预报。平日里的天气预报,是12小时预报。
气象服务中心专家每天要参加比赛项目领队会,解答技术代表提出的具体气象问题,为每个专项竞赛委员会随时提供气象素材,为赛程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除此之外,气象服务中心向每个赛场派出现场测报专家,通过接收服务中心数据实时提供现场的风力、风速、气温、湿度、能见度等状况,另外还要按各竞委会的需要,及时监测并提供雪颗粒大小、雪片状或晶状等雪质状况。各赛场的测报专家要按当时天气变化,随时订正预报,为赛程临时调整提供气象决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