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体育
搜 索
在这里,我们代表中国 记大运村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
2009-02-22 07:25:5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世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在黑大运动员村内,有一个中国语言·文化体验中心。许多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之余都会来这里转一转,看一看,这里有很多让他们感到有意思的事情。学中国话、写中国字、练中国功夫、起中文名字,文化体验区内每天都是人来人往。一批中国老师组成的团队,向每一位来宾介绍着中国文化的精粹。在讲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一些外国运动员、官员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陈强:中国功夫蕴含哲理

  武术对于外国人来说虽然有点神秘但并不陌生,来自黑大体育教研部的徐强副教授每天都带领两名弟子在文化体验中心展现中国功夫的魅力。

  徐强于2000年组建了黑大武术队并担任教练,主要从本科生中选拔业余武术爱好者。虽然武术队成员都很业余,但近年来,先后在国内、省内比赛中摘金夺银。据徐强介绍,每天来这里体验中国功夫的外国人络绎不绝,每个人的兴奋点也不一样。像年龄稍大一些的官员对于太极拳等慢功夫比较感兴趣,年轻一些的运动员对于兵器和快拳问得比较多。“外国人问的不仅仅是动作上的事,有时候还会问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徐强告诉记者,希腊大体联主席来参观时就问道“武术与哲学的关系”,徐老师告诉他,武术中的“进退攻防就是哲学辩证思想的体现”,对于这样的回答希腊大体联主席非常满意。

  徐老师记忆:

  有一个来自墨西哥的运动员,他问了很多问题,“拿刀时是什么心情?”,“怎么样能练好武术?”,“抱拳礼是什么意思”等等,他说回国之后要写一篇关于武术方面的文章。

  王建:因为china所以中国

  来自英语国家的人都知道,“中国”的英文表达还有一个含义是“瓷器”,许多外国人认识中国也就是从瓷器开始的。文化体验区内,来自黑大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的王建老师,就用陶艺演示吸引许多外国人的目光。在快速旋转的圆盘上,外国运动员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作出一个个瓶瓶罐罐,王建经常会帮助做得不太像样的外国运动员再加工一下他们的作品。王建说,许多运动员和官员都希望把自己做好的作品带回去作为纪念或送给家人和朋友。这时,王建会帮助他们把做好的坯体烧制成瓷器,让运动员带走。

  王老师记忆:

  一位法国教练在做完陶艺后说,这些作品里充满了生命。在做的时候,他回忆起了自己童年玩泥巴的美好时光。这位法国教练表示,一定要把这个作品带回法国去,以后只要他看到这个作品,就会回忆起第24届大冬会,回忆起哈尔滨。刘卓:剪出青春剪出精彩

  在众多的老师当中,刘卓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小老师,他出生于1988年。虽然年纪小,但成绩可不小,8岁起开始学习剪纸的他,多年来屡获多项大奖,2008年1月还获得了“黑龙江省剪纸艺术家”的称号。刘卓现在也是一名大学生,主攻动画专业。对于以这种方式参与大冬会,他表示很高兴,“虽然不是在赛场上争金夺银,在这里传播中国剪纸文化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可能因为剪纸是个需要细心的活,跟小刘老师学习的外国人中女士偏多。在刘卓为外国人展示的作品中,小猫、小狗等小动物的作品比较多,但最多的是蝴蝶。“这也是外国运动员最喜欢学的一个图案。”刘卓说,许多外国人在自己国家的各种媒体上看到过剪纸,这次亲眼见到了从一张纸到一个个生动作品形成,他们都感到非常惊奇。刘老师记忆

  一位刚刚起了中文名字的美国运动员柯颖学习剪纸的速度非常快。在实践操作时,我们一起剪蝴蝶,她很快就完成了。随后,她在自己的作品上写下了自己刚刚得到的中文名字,还把她的作品送给了我。

  韩树林:笔走龙蛇墨传佳话

  与自己的特长相比,负责书法展示的韩树林老师在文化体验区的工作似乎有点小儿科,他平时主攻的是冷版字体,为此他还特意带了一些诸如碧落文、希洛略文的作品。

  韩老师的书法展示区在中文起名区的对面,许多外国人刚一得到中国名字就马上来到这里请求韩老师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他们的名字。在为运动员们写作品的同时,韩老师还负责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在作品上盖好多印章,为什么要从右到左的写。韩老师除写书法作品外,还为大冬会篆刻了一枚印章,这枚印章融入了本届大冬会的会徽,每位外国选手带走的书法作品上都加盖了这枚印章。

  韩老师记忆

  一位日本运动员在观看百龙图时,看到了用器皿图影文写出来的“龙”。这个形式的“龙”他在日本也见过,他特意找来翻译,仔仔细细地向我问了这个字的来龙去脉,是如何传到日本去的。

  程义山:精描细绘牡丹迎宾

  出生于1943年的程义山老师有一个小本,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跟他学画或得到过他作品的外国友人的名字。在文化体验区内,挂了很多程老师的作品,作品内容以牡丹花和雄鸡为主,程老师说,这也是他擅长的内容。许多外国友人都和程老师学画牡丹,不知道程老师用了什么魔法,许多学生刚学不久就可以拿着毛笔独自画出一朵漂亮的牡丹花了。在每位外国弟子的作品上,程老师都为他们提上字,有的外国人还会用毛笔签上自己的外文名字。程老师自己的作品也被许多官员收藏,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就获赠了一幅程老师的以喜鹊和柿子为内容,取义“好事成双”的作品。

  程老师记忆

  俄罗斯女运动员维卡学画了一朵牡丹花,当我要给她题字的时候,她请求在画上为她的母亲题写一句话。再过不久,“三八”节就要到了,她想在画上写一句“祝妈妈节日快乐”。

  张滨丽:编织友谊结交天下

  张滨丽目前在铁路老年人大学学习中国结编织,作为优秀学员她和老师一起来到运动员村为外国运动员做中国结的展示。张滨丽的女儿目前在国外,所以她看到这些外国运动员时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就像看到了自己孩子一样高兴。在张滨丽演示的作品中,除了有最常见的吉祥结之外,还有小青蛙、寿桃等作品。外国运动员在这里学的最多的就是吉祥结,这种结简单易学,他们可以很快上手。张滨丽说,在展示的同时,还会告诉外国运动员中国结中蕴含的意义:“每一个结扣当中,除了有祝福之外还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友谊。”


 

  张老师记忆

  一位加拿大的女孩非常遗憾,她想学习编织桃子。第一天她来晚了,第二天虽然来得早,但刚来没多久就要去训练了。开赛后,她就更没有时间了,实在是有些遗憾。

  孟令怡:弦弦有意声声述情

  文化体验区内,动静最大的就是民乐展示区,这里从早到晚都是琴声阵阵。来自黑大艺术学院的孟令仪,用手中的二胡令许多外国运动员倾倒。

  孟令仪说,外国运动员在看二胡表演时很专心,看完之后的问题也很多。不过很多问题都是关于二胡的材质的。比如,他们大多不理解为什么用“蟒皮”来制作琴箱。许多外国运动员在看完之后也都会拉上一曲,孟令仪特别为他们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儿歌,如《小星星》、《找朋友》等等,歌谱上除了音符之外还有中英文对译的歌词。

  孟老师记忆一位美籍华裔运动员,在听了一遍之后很快就可以独立演奏了,还有两位瑞士运动员,只要来文化体验中心,就一动不动地坐在这里听二胡演奏。

  蒋可心:起个名字送份心意

  中文名字起名区是整个文化体验中心最繁忙的部门,仅21日一上午的4个小时内,在这里工作的蒋老师就为前来参观的外国人起了30多个名字。

  来自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从事30余年对外汉语教育的蒋可心教授说,在北京奥运会时,中文起名区也是最忙的。本来大运村方面安排了两位老师从事起名工作,由于“生意”火爆,不得不增加了5名老师。为外国人起中文名字,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其要求的不仅仅是音译准确那么简单。蒋老师说,在为外国人起名字的时候先要问问他们家庭的名字(姓氏),再问问他们自己的名字(名)。根据家庭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确定中文的姓氏。“比如说‘布朗’在英文中是B开头的,中文姓氏就相应地定位在‘白’这个姓氏。名字的其他部分要结合音译和这个人的一些具体情况,每个名字都有一份美好的心意在里面。”

  蒋老师记忆有一位英国冰球队的运动员,他的奶奶出生在中国香港,从小他就对中国很感兴趣。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何山”。但他觉得不过瘾,于是又让我给他的女朋友也起了名字,最后竟然还给他的小狗也起了个名字。

  记者手记:在采访过程中,蒋可心老师的一段话让记者感受颇深。蒋老师说:“国也好、家也好,它们都需要和谐,这种和谐需要沟通。跨文化交流出现的障碍,主要是缺少沟通。有了沟通就会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和谐。”的确是这样,大冬会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沟通的平台,最可贵的是它沟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青年人之间的关系。青年人就是未来,他们要是都沟通好了,我们又何愁世界和平不能实现呢?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