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南极冰架科考遭遇白化天气 极夜考验队员心理极限
2009-02-23 09:02:08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3日讯 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参加第25次南极科考队的黑龙江省队员韩惠军和张洪文,在完成预定科考任务后,将于近日从南极长城站启程回国。另一名队员刘文成将继续留在长城站越冬,负责长城站的管线维护工作,他也是黑龙江测绘局参加南极科考的队员中,第四位在南极越冬的队员。

  南极越冬考验心理极限

  据黑龙江测绘局极地测绘中心主任吴文会介绍,对于参加南极科考的队员们来说,度夏不过是个小测试,真正的大考是越冬。在南极越冬,队员们将接受严峻的心理考验———超过50天的茫茫极夜,让“越冬”成为科考队员一种无形的压力。据介绍,在选拔科考队员时,对队员们的心理考察就极为严格,候选队员一般要过几道关———在通过评估、体检等一般考察后,由医生进行现场行为观察与评估,包括冰中脱险、结组攀登、雪地露营、挖雪洞雪沟、GPRS定位等一系列的训练;接下来是心理测验,500多道题目,包括抑郁测试、焦虑测试、个人风格特点测试等,既评估心理水平,也考验耐心;最后是单独谈话,了解队员去南极的动机、意愿、工作经验等。据了解,在南极越冬,队员可能会遭遇“越冬综合征”,出现抑郁、焦虑、易怒、敌意、失眠和认知损伤,包括难以集中注意力和一些诸如发呆的症状。许多越冬队员在进入极夜一周后就蔫了,如何帮助队员们渡过心理难关非常重要。医生介绍说,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比如夏季队员离开后,留下的人会发现,打牌人不够了;跟自己常打球的人走了,觉得无所适从;极夜到来后,队员们出入不便,很容易不安焦躁;彼此情绪容易感染,以前就有队员无法适应这种情况,脾气很好的人最后心理崩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医生会制定详尽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队员。

  遭遇严重白化天气

  据吴主任介绍,第25次南极科考队日前对南极艾默里冰架进行了科学考察。来自黑龙江省的综合队队长王连仲参与了此次科考,完成了艾默里冰架冰流速监测网的布设及首次观测。他在艾默里冰架靠近中山站的两个露岩区布设了两个高精度GPS首级控制点,在冰架的内部布设了8个GPS冰流速监测点和80个冰雪物质平衡观测杆。艾默里冰架科考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继昆仑站建成后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据介绍,艾默里冰架位于中山站西北约180公里的地方,整个冰架长约200公里,宽约100公里。冰架的运动和全球气候的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理想的场所,世界各国对此非常重视,是东南极各考察国重点考察区域,其中澳大利亚已经对此冰架考察了60余年,此前,我国还没有对此冰架进行实质意义的考察。


 

  王连仲在自己的科考日记中说:艾默里冰架考察充满着危险,甚至生命时刻会受到威胁。由于该地区距中山站较远,气象条件无法准确预测,冰盖的白化天气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冰盖,哪里是天空,可谓天地相连,这对飞行是极大的考验。第一天去的时候,在距中山站50公里处遇到了长约10公里左右的白化天气,同时,通讯不畅也给考察带来极大困难。此前的考察,我国地质科考人员就曾因天气原因被困在艾默里冰架长达7天时间。为安全,此次艾默里冰架考察科考队采用陆海空三位一体化作业方式,直九直升机从中山站出发,在艾默里冰架完成部分点的测设任务后,去停泊在艾默里冰架外海等待的雪龙船上加油,再进行作业,完成后返回中山站,用了两天时间才完成科考工作。

  长城站迎来建站25周年

  今年2月20日是我国南极长城科考站建站25周年,也是我国组织南极科学考察25周年。1984年10月,我国派出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搭乘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救助打捞船奔赴南极,并于1985年2月20日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地区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自20世纪初以来,已经有28个国家不惜巨资在南极地区建立了72个考察站,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还在包括南极点在内的南极内陆地区建立了考察站。

  内陆队返程不忘环保

  据介绍,截至目前完成昆仑站建设的南极内陆队返程已经过半。途中,科考队还进行了多项科考———在距中山站810公里处打钻90米,采集了9箱冰芯样;沿途安装了多个地震仪和磁力计。

  据介绍,这段时间,南极白天的气温较高,为零下20多摄氏度,晚间则会降温到零下30多摄氏度左右。在返回途中,内陆队在距中山站906公里一处机场,将飞行营地的空油桶、废弃物资装橇,包括200多个压扁的空油桶、空投用纸板和纸垫和降落伞包等,共计五个雪橇的物资带回。

  目前,全队人员状况良好,车辆设备正常。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