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3日讯 华尔街金融风暴,令全球都感到了凛凛的寒意,也影响到我国部分地区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产业工人。遭遇困境,许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家乡,毅然开始了再创业。
如今,哈尔滨的农民已经有一半走出了土地,约有120万人到各个国家与城市去开辟生存之路。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外出农民工共返乡48.3万人,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提前返乡的近4.5万人,其中国外2860人,占出国务工人数的5.3%;国内4.2万人,占县域外国内转移人数的6.8%。这场寒潮能够终止他们走出土地坚毅的脚步吗?党和政府是怎样帮助他们找出路谋发展的?返回故乡的他们又是如何继续创业的?
寒潮,激发了哈尔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滚滚春潮。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与发展,是哈尔滨市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新课题,这是困难也是机遇
返乡农民工孟昭权没有想到,第一个来看望他的,竟然是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与发展,是哈尔滨市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新课题,这是困难也是机遇,引起了哈尔滨市各级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元旦过后的第二天,杜宇新来到了呼兰区双井镇双井村。他说,返乡农民工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潜力。他们在外务工多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技能,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有强烈的致富愿望。要抓住这个机遇,珍惜这些人才,用好这些资源,有效引导和大力扶持返乡农民工积极创业。这是他此行的意图,更主要的是要引导、敦促各级领导者都来关注这一现象,有效用好这批资源与财富,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实际困难,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
市委书记的举动及当场答应为他协调办厂贷款,令返乡的农民工孟昭权十分感动。孟昭权有着在垦区养数千头牛的丰富经验,还掌握着肉牛市场的行情,有十分广泛的人脉关系。返乡后,他被乡亲们推举为屯长。孟昭权上任后,决定以自己熟悉的肉牛饲养带领家乡人致富。现在,已经有80户村民共200亩土地进入了养殖合作社。养牛的饲草经过一冬天的努力,现已基本备齐。村民养牛贷款分别由呼兰农村信用社贷款400万元和哈尔滨商业银行贷款300万元。目前,700余万元贷款即将到位。
那一天,最感荣耀的,莫过于白子荣,因为他是返乡农民工中重新创业又带领村民致富的人。白子荣曾在制鞋企业工作12年,现在回乡兴办了鞋厂,他兴奋地讲述着由“打工仔”成为“小老板”的经历。白子荣告诉书记,现在他们的产品直接销往俄罗斯,企业已带动当地150名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
对这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头人,杜宇新连声称赞。他说,返乡农民工不是“包袱”是“财富”。白子荣从就业到创业的经历进一步启发我们,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既有利于实现农民工自身就业,也有利于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一人带一屯,实现共同富裕。各级政府要切实解决好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让他们各尽所能,安居乐业。
带回他乡创业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凭着坚毅的追求,哈市返乡农民工在家乡重展身手,创出一片新天地
刚进腊月就听见“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让人预先闻到了大年的味道。五常市区内的一家装饰气派、风格独特的“今日皇都”歌厅开业。这个投资360多万元开设的娱乐场所,是返乡农民工刘占玉回乡创业的杰作。
10年前,刘占玉、李凤江等人先后将1000多名五常市常堡乡的农民带到俄罗斯。凭着勤劳与智慧,他们把中国小商品一条街经营得有声有色。然而,受金融危机影响,刘占玉等人先后回到五常。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刘占玉花160万元买下了市区临街的一处楼房,又花200万元进行了装修,开起了歌厅。不过,用刘占玉的话说,现在开歌厅只是“权宜之计”,他已经通过乡政府招聘了10名会修车技术的老乡,准备年后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去开汽车修配厂。
常堡村农民甄国春返乡后,用自己在俄罗斯打工的积累在乡政府所在地开起了一家饭店,雇用了当地10多名农民,现在饭店生意红火。不过,甄国春说,现在只是想“避避风头”,一旦金融危机过去,他准备再度出山到俄罗斯打拼。
同样也是因金融危机而返乡的刘大军在家休整了一段时间后,带着乡政府为他培训好的市场营销人员来到绥芬河市,搞起了对俄经济贸易。常堡人在俄罗斯经营的中国小商品一条街曾被誉为“常堡现象”。他们返乡后没有消沉,用在俄罗斯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在本土创业。有人称这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再次创造了“常堡现象”。
对农民工返乡,政府早有准备。五常市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主任程少忠说:“出外打拼的农民工是一笔财富,政府必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记者看到,常堡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登记表上,培训的主要方向是市场营销和建筑行业的木工。2008年,五常市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和常堡乡就连续两次培训木工101人、市场营销人员95人。前不久,刘大军回到常堡后,准备招一些懂市场营销的人到绥芬河搞对俄贸易,他向劳转办求援,马上就给他“武装”齐全了。
春风送岗位,贷款助创业,政府的真诚相助,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们迈出的脚步更加坚实。
2009年,仿佛倒春寒。面对农民工的倒流,政府给予了真诚的关怀。
2月16日,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沸腾了。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2009春风行动”春风送岗位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春风行动”旨在组织专门招聘会、送岗位下乡、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会上,有6000余名农民工找到了就业岗位。
最令人振奋的是,哈尔滨市首次制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有哈市户籍并常住的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时自筹资金不足的,可享受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送来了春风。
早在去年12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明确提出:“扶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门槛,搞好金融服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符合规定的给予财政贴息。”各级政府有了这一“抓手”,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把扶持农民工政策落到了实处。最难突破的“工商登记、用地、资金与税收服务”等“四大瓶颈”问题,在一些区县已经破冰。
1月12日,位于呼兰郊区的职教中心教室内的“特殊教育”别开生面。60多名返乡农民工像小学生一样坐在书桌前,倾听专家为他们讲解建筑技能。呼兰区政府组织设立的“农民学院”,是专门为农民工“充电”的。他们要通过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就业技能,彻底告别靠出苦大力打工的历史。目前,全区已有20多个经商的返乡农民工正在筹建企业。动员二次创业,扶持兴办企业,呼兰区在信息、技术、信贷、项目上重点向返乡农民工倾斜,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由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呼兰区劳动就业部门还将延续了多年的向用工单位每人收取50元费用的办法正式废除。其办公经费由区财政统一拨款。这是黑龙江省首个区级劳动就业部门为了鼓励用工企业向返乡农民工倾斜而主动降低了门槛。
政府出头,一切事情都好办了。在落实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上,强烈的服务意识,体现着执政能力的显著增强。
不畏金融风暴起,喜看大地泛春潮。在热火朝天的返乡创业热潮面前,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国农民勤劳坚毅的品格,看到了领导者执政为民的情怀。我们坚信,寒潮,毕竟是短暂的;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