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记佳木斯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四丰派出所民警王江
2009-03-05 14:45:58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凌霞 李德才 于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5日讯(李德才 于军 记者 王凌霞)有人说他平凡,平凡得像春天的小草,默默无闻,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声名赫赫的战功,甚至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然而,当走近他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一名普通人民警察不平凡的人生,体味到他扎根山乡十五年、无私奉献为百姓的风雨历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书写成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的爱民篇章;作为一名公务员,他把勤政为民的庄严承诺,转化成踏实工作、服务百姓的实际行动;作为一名公安民警,他把人民警察保护人民的铮铮誓言,铸造成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钢铁脊梁。他是当地所有百姓的亲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三,因为这,松木河方圆百里的男女老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三哥”。一声声“三哥”,叫出了乡里乡亲对他的尊重;一声声“三哥”,叫出了普通百姓对人民警察的崇敬;一声声“三哥”,叫出了父老乡亲服他、信他、敬他、爱他的浓浓深情。他——就是第三届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省劳动模范佳木斯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四丰派出所民警王江。

  “三哥这些年真不容易,为了工作,举家搬进偏远山村,吃苦受累,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

  1986年,王江从部队转业到公安局,由连职干部变成了一名普通民警,十几年来,他无怨无悔,不想自己的职级待遇,不向组织伸手要职务,始终奉献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1994年,王江被调到松木河派出所工作。当时他家在桦川县最大的镇——新城镇,而松木河却是山沟里的一个小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一天只通一趟客车;乡上没有集市,平时连块猪肉都买不到。艰苦的生活环境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一些人即使给他提职晋级也不愿意到那里工作。生活上的困难没有使王江的意志折服,他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地当一名老百姓最需要的人民警察。

  王江刚调到松木河派出所时,回一次家要倒两次长途客车,前后得花十个小时。于是,他就在派出所的办公室里搭了一张简易床,吃住在派出所。夏天这么对付一下也就算了,到了冬天日子就难熬了。山区的冬季成天冷风飕飕、烟儿泡不停,派出所办公室那单薄的墙和仅有的一组土暖气,根本就抵挡不住严寒,屋角里霜花锃亮,窗台上冰溜子细长。白天的时候屋里人多还好一点,到了晚上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可就冻得要命了,屋里冷得又冻鼻子又冻脑袋让人睡不着觉,他就戴上棉帽子、大口罩,“全副武装”后再进被窝。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王江硬是住了两个冬天!

  那时,王江一两个月才回一次远在新城的家。 95年暑假,他11岁的儿子背着母亲,偷偷跑到松木河看望王江。半夜,王江接到报警,把儿子独自一人扔在了小屋里。孩子怕黑,自己在漆黑的小屋里点起了蜡烛,可谁知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燃尽的蜡烛烧着了桌面的化石板,顿时间,屋内弥漫着呛人的黑烟,被呛醒的孩子吓得惊慌失措,跑出屋外。王江回来时,大老远就闻到呛人的烟味,吓得他大声的叫着儿子的名字,准备冲进屋里救孩子的时候,发现儿子全身哆嗦地蹲在墙角,白白的小脸被熏的漆黑,身上穿着的线衣线裤也熏得没了色儿。王江一把抱起儿子,孩子在他的怀里嚎淘大哭。第二天,儿子说啥也不在这呆了,当天就回了新城镇。

  王江在这样条件恶劣的环境里工作两年多了,完全可以申请离开松木河,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坚守在松木河,为松木河的百姓干事儿。1996年春天,他毅然做出决定:把家搬过来,就此扎根松木河!凭心而论,王江为了工作走进山区还可以理解,可让老婆孩子也跟着窝在山沟里,这就意味着家庭也要为之做出巨大的牺牲。他反复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卖掉在新城镇的三间大瓦房,花三千块钱买下一间满打满算才18平方米、屋里只有半铺炕的草盖房,把家搬到了松木河,将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了这片山间的土地上,一心朴实地当起了“山里人”。

  是什么力量使王江选择了警察,选择了奉献?选择了苦与难的考验?王江当兵的时候,跟英雄苏宁在同一个连队,当时苏宁是连长,王江是副指导员。多少年来,苏宁就是他的榜样,他愿意把战友的精神传承。当上警察的第一天起,他始终牢记自己身上这身警服的含义,他热爱党交给他的这份事业,他知道这里的百姓需要他。2004年,随着乡镇体制改革,松木河派出所并入了临近的四丰派出所。本来,王江又可以借这个机会离开偏远的山村,但他的心已经根植在这片土地,根植在这方人民心中,他的心里始终放不下的是松木河的一方安宁。在得知分局要在松木河设立警务区的消息后,他主动找到领导,要求留下,继续承担起7个自然屯,3个大农场的警务工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刚到松木河的时候,王江才39岁,而如今他已是年过半百的老民警,他完全可以走出大山,换一个工作条件好一点的岗位,可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战斗在那里,安于清贫,耐住寂寞。在他的心中,这里是他热爱的土地,他的生命已经与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父老乡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三哥是我们松木河方圆百里唯一的警察,有了他,我们老百姓都过上了安生的日子。”

  在松木河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一辆旧车,一身警装,东奔西跑,保卫一方,这人是谁,他叫王江!”这就是王江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地群众对他的赞许和褒扬。

  王江不仅是松木河方圆133平方公里惟一的公务员和惟一的民警,他的家也变成中国最小的“110”。

  这些年,为了当地的平安与稳定,王江可是没少费心。王江的家就是松木河的警务点,他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张贴到各村的醒目位置,这个号码就成了松木河的“110”。每天,王江在辖区里奔忙,老伴就在家当起了“义务协警员”,帮助王江接听所里的工作部署、受理群众报警求助、跟着王江去处理大事小情,成了王江的得力助手。十多年来,王江的家门口每天晚上始终亮着一盏“小红灯”。门前的红灯向百姓昭示着这里有警察,有事来找我。有了这盏红灯,夜间求助报案的群众就能方便地找到他这个警察;这盏灯就像天上的北斗一样,一亮就是十五年。松木河的百姓说:我们看到红灯,就觉得共产党和政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有了主心骨、有了依托、有了平安的保障。他们的家,被当地百姓称为排忧解难的“村公所”、维护治安的“夫妻店”。

  在农村,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事情很多,防火防盗、维护稳定的工作更是不少。大到山区防火巡逻、抗洪救灾、财物被盗,小到猪拱院子、丢鸡丢鸭、邻里纠纷,老百姓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江。

  去年夏天,村民王某的牛吃了依某家地头撒过药的草生了病,要对方赔偿损失,而依家拒之不理,双方争执不下,情绪激动,两家吵的很厉害,官司打到王江那里。王家与依家一家在村子的最东头,一家在村子的最西头,相隔有两三里地远,王江为了把这事顺利解决,一个上午就在两家之间跑了四趟。最后,他的一片真诚打动了两家,双方都作出让步,矛盾就此和解,两家人都说:“冲三哥的这份心,我们说啥也不好意思再吵、再闹了。”

  前些年,允许山里人打猎的时候,有的村民家里存着猎枪。上级部署“治爆缉枪”任务后,王江走乡串户宣传政策,面对面地深入动员。村民张某有一支双筒猎枪,王江劝他把枪交上去,张某说:“这支枪陪伴我十几年了,我保证不能出事,只是想留个纪念。”工作做不通,第二天,他又找张某,第三天第四天他再去,去的次数多了,终于感化了张某,主动把枪交了出来。几年来,王江硬是在山村的老猎人手中整整“抠”出了七支猎枪。

  在农村,春秋两季的防火任务十分繁重,山区的防火尤为重要。每到这个季节,王江都组织治安联防员昼夜巡逻防范,看场院,防火灾,白天晚上忙个不停。前年秋季的一天,半夜1点多钟,他带领治安员拿着手电筒还在不停地巡逻。突然,他发现前面的一个场院有火的亮光,警觉的王江喊了一声“不好”,就直冲过去,发现场院里的一个豆垛正在起火。于是,他一边带领治安员采取应急措施控制火势,一边让人用扩音器召集村民,在大火没有进一步蔓延之前,就组织大家齐心协力地把火灭掉了。事后,大伙都说:“好险啊,要不是三哥帮我们看护着,老少爷们的一年收成就都毁了!”

  9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村里发生一起蓄意纵火案。当时,王江正在打点滴,听到村里着火的消息后,当场拔掉针头直奔火场。当他赶到时,火头已涌上了房顶,在场的群众眼看着火苗骤然变大,一时不知所措。就在这时,王江拎起一把扫帚,扒着房檐爬上房顶,狠命地把已经烧散的苫房草不断扫到地上。那天晚上,村里的房子接连被点燃了三处,王江带领群众也就一连救了三场火,每次救火他都是第一个冲上房顶的人。三场火全部熄灭的时候,他已经累得站不起来了,但经过短暂的休息,他又爬起来,分析起火原因,查找纵火线索,当晚就把报复纵火的李某抓获。


 

  王江的辖区有596户,2300多人。不到600户的人口在城镇派出所看来是个小数字,可一旦分布在深山沟,管理难度就成倍增加了。他管辖的这些村屯距离松木河最近的也有七八里地,最远的有几十里,而且只通山路。老百姓都说,我们只要有事找他,无论多远他都赶来处理。这些年来,王江蹬着那辆陪伴他二十多年的飞鸽牌自行车,常年奔波,走村串户,一个夏天就得穿坏六七双鞋,辖区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他一串串脚印。遇到山梁他就推车步行,碰到小河他就扛车趟水,夏天大雨滂沱时,他摔个跟头就成了泥猴;冬季刮起烟炮,他常常灌得一脖子雪花。可他从来没喊过一句苦、叫过一声累。2006年3月,上级部署了开展以人口管理为重点的“三查两清”专项行动。由于当地农民白天都在地里干活,见一次面不容易,他常常是早上三点半带着露珠走,晚上九点多顶着星星回,平均每天要走四十多里的山路。在核查最远的村屯时,他干脆在村里住了四天。王江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将自己辖区的实有人口全部登记了一遍,面见了所有人,对6名劳改释放后没有到公安机关办理户口的人员也进行了登记列管。几年来,王江组织各村屯巡逻防范,严守家园,使10来个村屯、农场没有发生一起盗粮、抢粮、烧粮的案件,当地群众说,我们白天上地干活家里不用担心;秋收时成堆的粮食堆放在地里,谁都不怕丢!

  市通讯部门在松木河安装通讯塔,大批的钢架、角铁被运到了村里,就堆在村里的路旁,两个多月的施工期,几十吨的钢材竟连一个螺丝圪塔都没丢过,施工单位的领导说,松木河真是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好地方!一直在深山沟里的王江的工作不仅仅就是管管东家的纠纷,帮助西家做点好事。 1999年以来,他还4次冲锋在前与歹徒搏斗,参与破获各类重大以上刑事案件12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9人……这些数字,彰显了他英勇无畏敢于直面生死,危难之时不退缩的本色。

  2002年10月30日,王江接到村民报案说“在团结村到五七村的路上有人被打伤”。接到电话后,王江马上骑着自行车赶到那里,这时被害人满头是血,已经死亡。王江初步断定,这是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于是他一面让村民回村打电话向分局和派出所报告,一面就地开展调查走访工作,由于他基础扎实、群众支持,很快村民李文祥被纳入视线。经调查,李文祥已不在村里。为了不打草惊蛇,他马上做通李文祥家人的工作,李家人当即表示,一定要支持王江的工作、大义灭亲。当晚,在李文祥趁夜色逃回家中时,他的家人马上向王江报告,这个抢劫106元、杀死一人的恶魔束手就擒,落入了法网。

  2006年农历大年初四的深夜,王江接到团结村村民李某的报案电话:她的前夫张守泉窜到其家中行凶,杀死了她的父母双亲后逃跑。王江一边问清歹徒的体貌特征,一边向派出所报告情况,并让老伴给村书记挂个电话:就说团结村那边杀人了需要堵截,我先去了,让他去支援。老伴说:“你一个人赤手空拳去抓杀人犯,太危险了,再说大半夜的,你咋能知道哪个是杀人犯,等派出所来人后你再去吧”。但王江没听劝阻,抄起手电筒,帽子都没戴就冲出了屋,顺手在院里拽了根铁棒子就跑向了村口。

  寒冬的深夜,伸手不见五指。不大一会儿工夫,从团结村方向走来了一个人!王江等这人走到了身旁后突然点亮了手电筒,王江一眼认定:眼前这个身上血迹斑斑的车轴汉子就是犯罪嫌疑人!借着手电筒的光亮,王江猛地上去就是一个飞脚,将歹徒踹倒在地,随即扑上去准备将其按住。可是,身体强壮、已经杀红眼的疯狂歹徒奋力反扑,拼命地与王江撕打起来。此刻王江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决不让歹徒逃跑!于是,他将歹徒拦腰死死地抱住。就在这时,村支书付云闻声跑了过来,两人齐心合力,终于用绳子将眼前的这名杀人狂徒捆了个结结实实。事后,犯罪嫌疑人张守泉供认,一年前,他和妻子离婚后,妻子回了娘家,于是他对岳父岳母怀恨在心,这次,他在杀人后准备一不做二不休,回到横头山镇放火报复与自己有积怨的人,没想到自己在松木河就被王江给抓住了。


 

  “三哥是个‘官’,但从来不轻视老百姓,穷也好,富也好,他都一视同仁,永远和老百姓站在一起。”

  王江有着一颗质朴、赤诚的心,在松木河,“上至白发苍苍,下至活裤裆,没有人不认识王江。”他在大山深处、沟垄田间,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事,让自己成为了父老乡亲最信赖的人、最尊敬的人。

  王江不仅是十村百里唯一的警察,也是唯一的公务员,是这里权力最大的“官”。他虽然手中有权,但十五年来,违背原则的事,在他这里却从来没有行得通。从来没为自己谋取过私利。但是,只要是父老乡亲的事,他都不遗余力地帮助办好。王江见不得别人有难处,每次看到身处困境的人,他都要全力相助。前些年,本村的养牛户徐贵和让黄牛顶成重伤,昏迷不醒,送到卫生院根本治不了,全家人不知所措。王江听说有人被牛顶伤的事,急忙跑去,一看这情况,果断地说:“马上送他去市里医院抢救。”说完就跑去找车。在王江的帮助下,徐贵和连夜被送到了市里。王江背着徐贵和挂号、检查、化验、入院,直到上了手术台,楼上楼下往返了好几次,累得满头大汗。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他才返回松木河,临走前,他只留了一张车票钱,把兜里仅有的200多块钱都留给了徐贵和的媳妇。伤愈后的老徐对此事念念不忘,拎着两瓶好酒去报恩,王江说啥也不要;过两天老徐拿着两条烟再去感谢,又被王江婉言谢绝;弄得老徐没办法了,套上牛车拉着豆秆送到王江家门口,对王江说“这豆秆也不值几个钱,你就留下引火用吧!”说啥让王江收下。

  五七村村民邹文里老两口生活困难,开春种地时没钱买化肥,眼看要误农时,老两口十分着急。王江知道后,买了两袋化肥扛到邹文里家里,帮他们种上地。看到邹文里老伴身体多病,他还让妻子把自家舍不得吃的鸡蛋送去,让她补补身子;冬天,王江又与松木河林场联系,给邹老汉找了一份用马车上山拉木头的活儿,打那以后,邹老汉再也没为春天买化肥发过愁。前年,邹文里的老伴去逝了,年近七十的老邹也干不动上山的活儿了,又成了村里的贫困户,王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托亲戚、找战友,帮邹文里在桦川梨丰乡找了一个喂猪的活儿,现在邹老汉的生活也有了依靠。

  2006年的农历大年初七,一场灾难晴空霹雳般降在了团结村王允武夫妇的头上。老两口唯一的儿子一家三口惨遭车祸,儿子儿媳在车祸中丧生,小孙子侥幸脱险。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打击对花甲之年的王允武是非常残酷的,一想到勤快的儿子和孝敬的儿媳,老人终日以泪洗面,几次寻短见要和儿子一起死。就在老两口痛不欲生的时候,王江来了,从收殓到安葬,他一直陪在身边,不停地安慰他们说:“大哥大嫂,人死不能复生,为了你才5岁的孙子,你们千万不能寻了短见,说啥都得挺住啊。”王江知冷知暖的话让他们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办完丧事后,王允武想起儿子生前曾经说过,为了给孩子上学在市里存了一笔钱,可他们既找不到存折、也没有密码,更不知道存在哪家银行了。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又想到了王江。王江二话没说,只要一有空就陪着王允武往市里跑。开证明、做公证、跑银行,二十多天后,他们终于查到了这5000元救命钱的下落。

  前年5月,村民陈金芬干活时胳膊摔成了骨折,医治的时候因为没钱停了药,王江知道后马上给拿了500块钱,还用自己十几年的声望给陈金芬回家后赊帐打针担了保,王江对卫生所大夫承诺,到秋天打粮的时候她要还不上药款,我来还!现在一提起这事,陈金芬就感动得直掉泪,她说:“他自己也不宽余,却在我最难的时候帮我,真是个大好人啊!”


 

  “三哥可是个大忙人,他既‘推碾子又拉磨’,为我们松木河的百姓操尽了心。”

  在丰富村的村口,几年前还写着村名的石碑上被群众换成了五个醒目的大字——“有事找王江”。这样大大小小的公告牌,在王江管辖的村村屯屯、房前路口还有许多。老百姓都说,王江是个热心肠,谁家两口子打架、闹离婚都找王江;孩子不孝敬父母的也找王江;谁家孩子相亲、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还是找王江帮着张罗。王江这个“三哥”是松木河十里八村老百姓的三哥,他把自己的辖区当成了自己的家园,他用赤诚创造了一方百姓的和谐文明。在这个家里,所有的百姓都是他的亲人,他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心相连。

  农村人白天都在地里忙活,一有事儿不是大早上,就是大半夜。今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松木河村李某家两口子打仗,媳妇被打跑了,李某的父母找到了王江。王江说:“现在天凉,山上野兽多,可别出了什么事”。赶紧穿上衣服,召集了10多个人,拿着手电进山寻找,终于在大草甸子找到了李某的媳妇。王江将李某的媳妇带回自己家,让妻子劝说她,自己到李某家中劝李某,对他严肃批评,让李某把媳妇接回,在王江夫妻俩的劝说下,小两口和好如初。村里类似的事儿不少,但不论是早晨晚上,不管自己多累,王江都热心去解决、去帮助,问饥、问寒、问苦、问愁,以火热的胸怀温化人间寒苦、忧愁和悲哀!

  王江在松木河过第一个春节时就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从此他和这里的孤寡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老人都有自己的“小脾气”,王江一有空儿就去和他们攀谈唠嗑,有时还把老人们聚到院子里唱唱京剧,老人间要是闹意见,他都在这种和谐欢笑的气氛中化解。老人们都说,有了王江,我们这些孤寡老人就不再孤独了,打那时起,敬老院里常常充满了欢笑。81岁的孤寡老人国玉珍身体虚弱、行动不便,王江就象老人的亲人一样,只要一有空就和妻子一同探望老人,洗衣服,梳头发、拉家常,每次去的时候都不空着手。自家小鸡下的蛋,媳妇腌的咸鸭子儿,新采的蕨菜,刚红的山杏儿,家里有什么新鲜东西都忘不了老人,不但要送去还要亲手喂到老人嘴里。每当家里煮饺子,王江总是先捞一盘子给老人送去,赶上方便的时候,他干脆就把老人接到家里来。旁人看到这一幕幕,都说国玉珍有了一个亲儿子。就这样,王江与国玉珍老人情同母子地度过了三年,老人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对一直守在身边的王江喊了一声:“孩子……”。这是老人临终时最后一声呼唤,她用整个生命表达了对王江的深切谢意,把对人世间的最后一丝眷恋,留给了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的人民警察。

  在王江看来,为了群众的利益,自己吃苦受罪在所不惜。2003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王江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村民老张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他起夜时发现家里100多只羊都不见了。王江穿上衣急忙赶到张家。看着张家人焦急的目光,王江深知,如果这100只羊找不回来,张家一家人就没有了生活出路。他立即组织村里的青壮年开始寻找。夜晚的山路崎岖泥泞,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就是一个趔趄,就这样,王江带领几个小青年整整找了一夜,终于在一个山洼里发现了丢失的羊群。

  2006年6月初的一天晚上,水利三处农场发生了一起盗牛案件。为尽快到达发案地,他决定走一条趟水的近路。到了河边王江才发现,连日的降雨使原本很窄的水面变得有二十多米宽,要是绕道走的话,得第二天早上才能到地方!想到这,王江脱了衣服举在头上,不顾夜间的山水又凉又急,趟过了冰凉刺骨的河水,及时赶到现场,马上组织起村里的治保积极分子连夜分片搜山。第二天一大早,他带着人在两道山前的山沟里找到了被盗的五头牛!当时几头牛的嘴都已经捆上了绳子,看样子马上就要被宰杀了。看到失而复得的五头牛,望着一夜奔忙、熬红了眼的王江,丢牛的老大娘感激得眼泪一串一串往下掉,边哭边说:“我可得咋谢你呀,这牛可是我们全家的命根子呀!”

  像这样急人所难的事,王江也记不住自己做过多少;对乡亲们的疾苦,他都看在眼里,帮在前头,在百姓心中,他是个痛痛快快助人为乐的汉子;他不仅管治安、保稳定,还情系百姓生活、心系新农村建设,为当地群众做了很多求生存谋发展的大事。

  桦川县的一个养殖户看中了村里空闲的厂房和地理环境,打算投资办养猪场,但他担心偏远山村治安环境不好,人生地不熟挨欺负,迟迟不敢把这事敲定。王江听说后,主动找到投资方介绍村里的治安情况,还向人家担保,说自己对养殖场安全方面的事一包到底。养殖户这下打消了顾虑,果断投资开起了养猪场。猪场不仅直接给村里带来8万元的经济效益,还带动村民发展养猪业,不少村民因此脱贫致富。前两年,村民们与大连的客商签定了60吨的山菜收购合同,可谁曾想当年山野菜出现了减产,全村人的采摘量也不过只有40吨。违约要赔款,大伙发了愁。王江一听说,也急在心上。随后的几天里,王江找战友,访邻村,找寻山菜货源,几天后,20吨山野菜全部到货。村里人都说:“三哥做的这事,我们不但没赔上,全村老少还有了赚头,他给我们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儿!”


 

  “三哥在松木河这么多年,只有老百姓欠他的,没有他欠我们的,我们一辈子都感激他。”

  王江干工作不怕“吃亏”,他总觉自己多付出点没什么,只要能帮老百姓做些什么,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在王江眼中,只要是老百姓的事,就算只有针鼻儿那么大,那也是算是大事儿,他必须去管。山里经常有人家不跟大伙住在村里,而是把家安在自己相中的山沟里,时间久了大伙就把山沟按居住人的姓命名。前两年秋天的一天早上五点来钟,有人捎信给王江:“鲍家沟的老鲍家昨天丢了只鸭子,怀疑是姓葛的邻居偷的,两家正因为这事争执不下。”鲍家沟住着三户人家,离松木河村有三十多里山路。那几天一直下雨,道上泞得像锅粥,自行车、摩托车全上不了路,王江邀着村民李金发一同步行上路了。走了一个小时王江就脸色蜡黄,一身虚汗。李金发对他说:“三哥,咱们回去吧,鲍家沟那边不就是一只鸭子的事么,还能咋的,这道怪泞的,咱俩连滚带爬走这么远犯不上。”但王江还是坚持着继续往前走。三十里的路,走了四个半小时!当他们赶到的时候,老鲍家和老葛家两家都是父子齐上阵,一家持刀一家执斧,要不是仅有的一户邻居在拉着,早就干一块去了。王江一嗓子吆喝,双方见他来了,虽然还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但还是乖乖地放下了凶器。王江问缘由,查证据,不一会就根据找到的鸭骨认定:是姓葛的偷吃了鸭子。随后做出了让其按价赔偿、赔礼道歉的裁决!双方对此心服口服。两家人惭愧地说:“三哥,多亏你来了,要不是你到场,为了一只鸭子,我们一时冲动整出点血光之灾多不值啊!”

  四合山村有两户五保户,一户是70多岁的刘禄家,老伴呆傻;另一户是快80岁的闫福家,早年住在村委会,现在连个住房都没有。村里为了照顾两家,让他们彼此有个照应,就让闫福搬到刘禄家去住了。95年春节前,王江到村里走访核查户口时,看到三个孤寡老人相依为命,勉强能把饭做熟,桌子上除了咸菜疙瘩什么菜也没有。从刘禄家一出来,王江就直接找到了村书记,从兜里掏出了200块钱,塞到了村支书的手里说:“这钱哪,就交给你帮着经管,隔三差五买点肉给刘禄他们送去。”200块钱,对王江来说不是个小数目,那时他一个月才挣400来块钱。现在,王江的工资水平提高了,但每个月1200块钱的工资还是不够用,老伴没啥收入,他除去每个月500来元的买药钱,多数都用来接济有困难的群众。

  王江尽对工作执着热爱,他把维护松木河的平安、稳定、和谐当作自己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离开工作岗位是他的工作原则。这个原则,让王江已经连续6年没回桦川县新城镇的老家探望老母;十多个春节他都没有回家团聚。每到逢年过节,妻子独自回去时,老人都问:“王江咋不来呢,他就不想我?” 2004年的农历八月十四,王江的弟弟带着母亲的嘱托特地从老家赶到松木河。当夜,数年未见的哥俩促膝而谈,说好了次日一同回去看望母亲。孰料半夜里外村来了电话:有两伙正在收地的农民打了起来。王江听了放心不下,爬起来摸黑就往出事的地方赶。第二天,王江的弟弟等到快中午了也不见哥哥回来,只好怅然地踏上了回家的班车。当天下午,一身疲惫的王江回到家中,才想起前日和弟弟的约定,他还有一肚子家话没有和弟弟说。可谁也不曾想到,这次短暂的相聚竟是他们兄弟二人的最后一面!去年七月,王江的弟弟在家乡病逝,他让妻子替他去给弟弟送行,一向支持他工作的妻子都不理解了:“这可是兄弟生死离别啊,你怎么能不去呢?!”王江难过地说:“我怎么不想去送送他啊,一奶同胞,从此再也见不到了,可现在正打战役,这里就我一个人,我离开了工作任务完不成,我咋对得起这身警服啊!”为这事,王江在亲人中背上了“六亲不认、无情无义”的骂名。

  王江终日奔波,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只是有空的时候打捆草,把家里草房盖漏雨的地方补一补。耳闻目睹了王江为民辛劳的日日夜夜,村里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他。去年秋天,松木河阴雨连绵,王江家多年失修的茅草房四处漏雨。天刚刚放晴,乡亲就自发要给他家换房盖。开工那天早上,王江家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乡亲,当中有年已七旬的老人,也有十岁八岁的孩子,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给王江家干点活、出些力,让他们爱戴的王江不再挨淋。最后,这些乡亲是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排了次序,定下了二十人帮工后,其他人才离去。挽起袖子要一起干活的王江,硬是让两个乡亲拦住了,他们说:“三哥,这点活,还用得着你伸手吗,你看着就得了。”完工那天,王江要拦着大伙让吃了饭再走,可转眼工夫,人就跑了个一干二净,临走的时候大伙异口同声地说:“算了吧三哥,咱把这饭钱省下留着给你看病用,你有个好身板,在松木河多干几年比啥都强!”。

  多年来王江一直资助群众,没有一点积蓄,他在松木河工作的十几年住的一直是那间十八平方米的草房,除了烧火做饭的灶房,唯一的一个大屋既是卧室、也是客厅、还是他的办公室,“一间房、半铺炕,脚蹬窗户台、脑袋搭炕檐”,两口人睡上去,横着不够长、顺着不够宽,就这样,他还在家中的小炕上“挤”出一块地方,摆着那部“接警电话”。王江的家中一件像样的电器都没有,只有一台十多年的旧彩电和一台旧冰箱;家里没有一件像样家具,能称得上摆设的,只有两只在部队当先进时得的行李箱和一个已经用了二十多年的木板箱;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物,最值钱的衣服是97年春节时,他和妻子花120元钱买的一套减价西服,这么多年,他没买过一双皮鞋;王江家一周也吃不上一次肉,就连自己家小鸡下的蛋都舍不得吃,攒起来换钱买药。

  村里的群众劝王江去要辖区的林场要几百根木耳椴搞副业,他一笑了之;还有人劝他在农场弄几片耕地,他也从未张嘴。王江最爱吃苞米,村里的群众说:我们都有成片的苞米地,要吃就到地里随便掰几穗吧,你在园子里种点瓜果蔬菜多好。按理说,村里有的是苞米,真的不差他这几穗,但王江为了不扰民、不占群众一点利益,他就把自己家房前屋后的小园子里种满了苞米。

  多年来在山区奔波劳累的王江落下了一身的病。1999年,他被检查出患有肝硬化,肝部竟有一个鸭蛋大的囊肿,但他只在医院住了20天就结束了本应是两个月的疗程。此后的八年里,王江做了七次检查,每次都得到大夫住院治疗的忠告,可他却总是在回家的路上把医生开的住院单撕碎,回到家,象没事儿一样,依然忙碌着。疼了吃点口服药,实在挺不了了就打几针点滴,说什么也不离开岗位。他常说:“我有点病是小事儿,可这五百多户乡亲的大事小情我说啥也放不下!”2006年11月,在公安部领导得知王江的病情后,直接将他接至北京并进行了手术,医生从他肝部囊肿处抽出了100毫升茶褐色液体。

  “他有永远忙不完的事情,让他去看病,永远都是听不见!”王江的妻子谢淑琴流着泪对记者说。王江家这些年别的没攒下,药费票子却攒了一大堆。今年4月,王江实在撑不住了,终于在医院又住了45天。但在这45天时间里,王江总会在接到群众打来的电话后,立即返回辖区处理。临床的病友说,这人不像有病啊?在此期间,水利农场居民王成占和王志贵发生了纠纷,为防止纠纷演变成殴斗案件,王江忍着病痛先后往返3次调解,使得两人矛盾最终得以化解。

  考虑到王江在山区工作多年,还身患重病,组织上准备把他调到城里。但王江却说:“只要没有倒下,还剩一口气,我就哪也不去,就留在松木河……”


 

  “三哥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但他对老百姓依然是从前的那个王江,他就是我们眼中的好人、身边的亲人、心中的能人”

  王江扎根山区十五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他的事迹被市、省、国家各大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全市“十佳”公仆、全市政法系统“十大”新闻人物、全市劳动模范、全市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全省公安系统“十大新闻人物”、2007年黑龙江省劳动模范、2007年全省第六届“十佳”公仆、2008年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度全国十大法治人物、2007年被人事部、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2008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光荣称号。2007年,王江搬进了公安部、省公安厅和市委、市政府出资为他新建的警务室。

  办公、生活环境改善了,可王江一如既往。2007年,公安部、人事部联合授予王江同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并颁发5万元奖金。这笔奖金,比王江的全部家当都要多,可奖金颁发的时候,王江当场就向黑龙江省公安英烈基金会捐赠了两万,王江说:“荣誉是社会给予的,理应回报社会。”

  王江成为先进模范了,但他并没有骄傲,大到秋季防火,小到邻里纠纷,他还像过去一样忙里忙外;村里群众有什么困难,他总是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尽心尽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2007年8月,王江从奖金里拿出5千块钱,给村里安上了9盏路灯,从此,松木河的夜晚村庄漆黑一片的状况,他再一次把关爱送给了父老乡亲。就像老百姓说的那样“王江现在是全市、全省、全国的名人了,但他的生活没有变、他的质朴没有变、他对工作的执着没有变、他对群众的那份热爱更没有变,还是我们从前的那个三哥,他就是我们眼中的好人、身边的亲人、心中的能人!”

  这就是王江!这就是他在大山深处默默书写的忠诚!他因勤勉被领导认可,因敬业而受人尊敬,他是老百姓心中的一盏明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