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双城60%富余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 年收入达万元
2009-03-16 08:50:3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杨兴文 陈南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6日讯 几年前,黑龙江省双城市提出“10万人种(植)、10万人养(殖)、10万人闯(市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针。到2008年底,约10万劳动力从事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约1万多人给养殖户“打工”,约1万多人在当地各类加工企业就业,2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约60%实现了当地就业,用农民自己的话来概括:“又守家又在地,一年能挣一万人民币”。

  守家在地当“长工”

  二三月份正是农闲季节,而双城市团结乡育仁村村民却不能有一天的空闲,他们说:“即使是年三十儿,该干的活儿也必须干,比过去的长工还长工。”

  村民们所说的“长工”,就是专门给奶牛养殖户打工的人。很显然,这样的工作是不可能有空闲的。

  孙耀军和岳振江都是育仁村村民,他们负责村里6户奶牛户的拌料和除粪工作。每天上午八九点钟开始工作,12点左右收工。报酬每头牛为15元。他俩服务的牛群共有100多头,一个月每人800多元,一年差不多收入万元。他们觉得这样挺好:一是工资不怕拖欠省心;二是守家在地照样种地;三是只要不怕脏永远不失业。

  村委会主任杨凤斌说:“育仁村牛比人多。”育仁村280多户村民,1300多口人,但全村有220多奶牛专业户,高峰时期奶牛存栏3800多头,是双城市最大的奶牛专业村。凡是养牛户,至少有两个劳动力在养牛,这样就得用去500个劳动力。养牛数超过15头的就得雇人了,一雇就是百八十人。算一算,全村只要能干活的人,一年到头就没有闲着的。

  先创门路再谈收入

  双城市农经站站长夏仲绵认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一个月过年、两个月耍钱、三个月种田、六个月干闲”。这套顺口溜描述的农民工作和生活状态,最关键是农民“工作时间少”,而待业时间长,在人多地少的前提下,单纯种地是不能让农民致富的。

  双城雀巢公司建立后,拉动双城奶牛养殖,奶牛存栏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1万多头,增加到去年的24万多头。加上猪、鸡、黄牛等,双城市畜牧业家庭从业人员已超过10万人,与种植业从业人员基本相同,如果把单纯为奶牛户打工的1万多人算在内,就等于为农村一半儿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门路。

  夏仲绵说,有了就业,才能谈收入。只有充分就业,才能提高收入。

  夏仲绵介绍,目前奶牛户用工,月收入低于800元钱没人干。农村用工量也抬高了城镇企业用工门槛儿,最突出的是酒厂用工。夏仲绵说,双城市有170多家大中型制酒企业,用工量非常大。为争夺农村劳动力,各酒厂纷纷提高工资,有的企业开出了保底价月薪1700元。有的企业专门购买金龙大客车,早上把农民工从家里接到厂里,晚上再送回家去,中午免费吃饭。

  据了解,双城市各类加工企业目前已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近万人。


 

  唱好就业“三部曲”

  夏仲绵说,我们地处欠发达地区,又是农民工输出地,在大量农民工返乡的前提下,农民就业问题势必更加突出。各级政府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应急外,还必须从长计议,唱好“农业—牧业—食品加工业”转化“三部曲”。

  他进一步解释道,农民就业首先要有就业市场。就双城而言,农业种植业最多用10万人,解决农民就业就得另寻出路。

  从上世纪90年代后,双城市大规模发展畜牧业,本世纪初基本完成农牧业“主辅换位”。光奶牛这一项,一头牛一年要支付劳务费180元,24万头就是4300多万元,1万多打工农民平均年工资就是4000多元。2000年以来,双城市坚定执行“从畜牧大县向食品工业强县转化”的战略方针,目前已建立了食品、饮料、肉制品等门类齐全的食品工业体系,这些企业大量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有近万农民工实现完全就业。其中,三得利酒厂、盛龙酒精等企业常年用工都在1500人以上。随着一些新企业投产,两三年内,农民工在各类加工企业就业量会达到3万人以上。

  农民工难以挤进自己理想的生存空间。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