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0日讯 记者近日从黑龙江省政府金融部门获悉:2009年2月份,黑龙江省金融运行平稳。各项存款保持较快增长,各项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幅再创同期新高。贷款方面:2009年以来我省各项贷款快速增长,截至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073.5亿元,同比增长22.7%,增幅同比提高15.2个百分点,并继上月突破20%后再创近12年以来同期新高,同比多增338亿元。存款方面:受储蓄存款拉动,各项存款快速增长。截至2月末,我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806.2亿元,增长23.7%,增幅同比提高13.3个百分点,创近12年以来同期新高;当年新增763.3亿元,同比多增488.1亿元。
全省存款呈现的主要特点,一是企业存款同比少增。截至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存款余额为2095.2亿元,同比增长11.1%,增幅同比下降7.5个百分点;当年仅增长3.6亿元。二是储蓄存款大幅增长。截至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为6156.9亿元,同比增长27.5%,增幅同比提高25.2个百分点。当年新增556.6亿元,同比多增275.8亿元。三是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截至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中定期储蓄与活期储蓄的比例为1.90:1,上月该项比例为1.85:1。定期储蓄突破4000亿元,达到4030亿元,当年新增316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据业内人士分析:企业存款增速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天气转暖,省内一些项目建设开始启动,企业逐步将银行存款投入使用,致使企业存款有所减少;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产品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受到较大冲击,新增资金进账速度缓慢。2009年1月,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指数为95.3,同比指数为8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滑,导致部分企业效益下降。储蓄存款同比多增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2009年1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169元,同比增长13.0%,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助推了储蓄存款的增长;由于持续的金融危机、股市持续低迷,大量资金回归储蓄存款,使得储蓄存款明显增加;受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居民保持一定的储蓄来用于教育、医疗等费用支出,这也是推动储蓄存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的主要原因则是去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调整,利率水平下降,储蓄收益逐渐减少,利率进一步下调的预期仍旧强烈,同时证券市场不景气,投资风险相对提高,致使人们更倾向于定期储蓄。
此外,我省短期贷款增长势头持续强劲,支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月末,全省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2411亿元,同比增长15.6%,增幅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当年新增222.8亿元,同比多增103.3亿元。其中,商业贷款、农业贷款增长速度较快,分别为19.1%、26.9%。商业贷款大幅增长主要是受我省农业发展银行粮食收购贷款大量投放的影响,本期农发行商业贷款余额较上月增长43.1亿元。节后农民售粮意愿增强,粮食收购资金需求大幅增长,农发行适时发放收购贷款,有效地支持了我省粮食市场的合理运转。2月末,全省人民币农业贷款余额430亿元,同比增长26.9%,增幅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当年新增75.1亿元,同比多增13.8亿元。我省金融机构在信贷支农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项目建设信贷投入力度加大。2月末,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012.2亿元,同比增长14.1%,当年新增66.7亿元,同比多增16.3亿元。我省金融机构积极贯彻国务院扩内需、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中长期贷款发放力度进一步增强,主要投向电力、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及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领域。如向“黑龙江省鸡西至讷河公路鸡西至拜泉段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4.1亿元、向“松花江干流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项目”发放短期贷款4.5亿元、向“哈尔滨市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起步区道路及附属设施配套工程项目”发放贷款5亿元等。
由于今年初省政府制定了《关于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于2月份正式推广实行,放宽了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加上首次购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的政策,激发了市民的购房热情,住房市场出现回暖迹象。全省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为287.2亿元,同比增长12.8%。主要原因是住房消费贷款增幅较大,同比增长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