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拉

译者(左一)与玛拉一家
哈尔滨的那些事儿
《哈尔滨档案》中有大量反映当年哈尔滨生活的情景和故事,对研究哈尔滨的历史很有帮助。据介绍,2000年,玛拉与父母回到了阔别41年的哈尔滨,他们逐一探访深藏在记忆深处、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在这个过程中,玛拉的父母为消失的东西而痛心,玛拉则为保存下来的种种旧建筑而激动不已,两代人从不同角度在哈尔滨追寻着往昔的旧迹和未来的希望……
2002年,玛拉将家族四代人辗转于三大洲的往事撰写成《哈尔滨档案》。
22日14时30分,曾荣获多项文学大奖的作家玛拉将在哈尔滨中央书店签售她的作品《哈尔滨档案》,生活报是省内第一个关注《哈尔滨档案》的媒体,本报记者曾在去年采访过这本书的译者和编者,并采写了“《哈尔滨档案》:鲜为人知的哈尔滨故事”一文,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哈尔滨姑娘回家乡
玛拉目前在成都,一时联系不上,但她此前对记者表示,非常高兴能回到哈尔滨,她是哈尔滨的女儿,哈尔滨是她的家乡,她热爱这座城市。本书的译者李尧也将随同玛拉来哈,他也证实了玛拉的说法,李尧对记者说:“玛拉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这样的话,她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演讲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哈尔滨姑娘’。”
玛拉出生在哈尔滨,5岁时移民澳大利亚。2004年她回到哈尔滨时非常高兴,一是因为家乡有了巨大的变化,二是教堂又重见天日,三是哈尔滨重修了犹太人的墓地,让她很感动。李尧对记者说:“玛拉对哈尔滨的变化感到非常惊讶,作为哈尔滨姑娘,她也感到非常自豪。”
中华书局的余瑾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她对记者说:“玛拉这次回哈是一次寻根之旅、归乡之旅。2004年她在哈尔滨街头就自称是哈尔滨人,她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李尧翻译这本书后,曾专门去澳大利亚拜访玛拉一家。据介绍,玛拉的父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毕业于哈工大,至今还保持着哈尔滨人的特色,比如口味较重、爱吃熏酱食品等等,而且他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对此玛拉很羡慕,因为她虽然精通俄语、英语,却不会说汉语,觉得很遗憾。
记者了解到,玛拉此次将在哈尔滨度过一周左右的时间,除了22日下午在中央书店举办签售活动以外,还将广会亲朋好友。
《哈尔滨档案》在家乡很火
余瑾向记者介绍:“《哈尔滨档案》在哈尔滨卖得非常火,虽然之前我们想到了,但还是有些意外。非常感谢生活报在书一出来的时候就进行报道,让哈尔滨的读者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本关于哈尔滨的书。”
余瑾还说:“这本书也获得了高端读者的认可,在北京的一些大媒体比如《中国新闻周刊》、《文汇读书周报》、《新京报》、《中华读书报》,都发表了这本书的书评。”
李尧也对记者说:“我很高兴哈尔滨人对这本书感兴趣,去年接到你的电话我就非常高兴。因为生活报是黑龙江的媒体,而这本书我本来是想在黑龙江出版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现在书在哈尔滨卖得好,弥补了我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