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6日讯 哈尔滨市道桥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1日,哈市已经有159条(段)道路不同程度出现了翻浆。面对道路年复一年的翻浆,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哈尔滨的道路咋就这么“酥”呢?
春水翻浆历史之最
春融期间密集的降水是道路翻浆面积大的主要原因。去冬今春哈市降水量大、降雪场次密集,对道路产生严重破坏。截至3月25日,哈市已经累计降雪29次,降水量52.8毫米,上一年度仅降雪5次,降水量11.3毫米。
进入春季以来,路面表层开始反复融化,积雪融化后从缝隙渗入路面,而深层基础还在冰冻,形成隔层,使路面基础板体破坏,强度降低,经车辆反复碾压,路面碎裂、脱皮并翻浆。
根据最新的分析,道桥部门预计,今春道路翻浆面积将超过8万平方米,高于此前预测翻浆面积3万平方米,为近年翻浆面积之最。
7成道路“缺钙”
据哈尔滨市道桥管理办公室主任贾洪彬介绍,目前,哈市有道路2000多条,其中约70%道路的基础为灰土基础,而采用最新技术的三灰碎石基础的路面则呈半刚性,不易翻浆。由于三灰碎石材料中含有钙的成分,因此有人戏称哈市道路“缺钙”。
哈尔滨市1997年之前建设的道路大多都是灰土基础,在49厘米厚灰土的基础上铺设沥青混凝土。灰土基础道路的荷载能力只有15吨,而现在许多车辆的荷载都超过20吨,加上大量的公交车分流到荷载等级低的三四类街路,已经超过现有道路设计的荷载和承受能力,道路超负荷运行,使用年限缩短,所以频频翻浆。
1997年之后,哈市采用了三灰碎石基础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49厘米厚的灰土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20厘米厚的三灰碎石,三灰碎石使用三种灰土和小石块混合而成,凝结后呈半刚性,不仅提高了道路的承载能力,还有效地避免了翻浆的发生。
6成街路失修失养
贾洪彬表示,哈市60%以上的道路因养护经费短缺,不能按照建设部道路养护标准和养护周期进行维修,造成道路失修失养严重,道路破损得不到有效根治,这也是造成道路提前进入“老龄化”的原因之一。
按照建设部的城市道路维修标准,一类街路每平方米维护费用为5.28元,二、三类街路维护费用稍低一些。哈市有道路2000多条,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米,按此计算,每年需要投入维修养护费用约1亿元。
而记者从哈市道桥管理部门了解到,近10年来,哈尔滨市政府每年只投入800余万元,各行政区每年投入约2000万元。由于维修养护费用缺口巨大,有限的资金只能用于维修翻浆较重的地方,一些小面积的翻浆只能临时修补。
贾洪彬告诉记者,哈市道路桥梁养护维修机械设备陈旧老化,数量不足,大部分已经过了报废期。由于没有道路养护必备的灌缝机和剔缝机,造成路面网裂、裂缝得不到处理和维修,雨水通过裂缝渗入道路结构层,破坏道路板体结构。这也是造成道路翻浆破损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维修不及时、不彻底,致使路面破损面积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车辆通行,还形成历史欠账,增加维修费用。”一位专家如是说。
偷工减料道路质量差
石头道街,这条地处繁华路段的道路,只使用了三四年就出现大面积翻浆。修路工人把翻浆的沥青混凝土清除后,发现沥青下面就是黄土,非常松软,根本没有筑路应有的三灰碎石。“这样的路,修建的时候肯定偷工减料了,不翻浆就怪了。”一名修路工人气愤地告诉记者。
一位多年从事城市道路建设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按照道路的施工标准,筑路时每个层面都应该进行反复碾压,达到一定的抗压能力。而有的施工单位为了减少作业时间、节省建筑材料,原本应该碾压四五次的三灰碎石层,只碾压两三次;而且往沥青混凝土中多掺石子,少掺沥青,以减少成本,“沥青少了,无法裹住石子,车辆碾压石子就容易脱落,同时也易风化龟裂”。
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材料,原本应该铺设4厘米厚的沥青混凝土,只铺设两三厘米,车辆碾压容易“露馅”、翻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