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花季少女杀双亲 弑亲血案向亲情发出拷问
2009-04-05 08:53:2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金镒 慕海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2008年的10月26日,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发生了一起惨案,哈尔滨市居民丁利和妻子双双被煤气熏死在家中。更令人发指的是,在几天后的当月31日,两名死者19岁的女儿丁子恒作为该案件的嫌疑人被警方刑事拘留,后被检查机关批准逮捕。

  消息传出,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凶手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案发时这个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她会对自己的双亲下毒手……

  庭审实录

  故意?无意?

  铁证面前的苍白辩驳

  2009年4月1日9时30分,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审判厅内,丁子恒用煤气熏死自己亲生父母案正式开庭审理。

  审判长宣布完审判程序后,检察机关的公诉人首先宣读了本案的起诉书。检察机关的起诉书称,被告丁子恒长期以来对父母的管教方式不满,早就有报复心理。案发当日,由于其父丁利不允许她出门上网而发生争吵,便想到了报复。当夜12时左右,丁子恒看到其父母已经熟睡,先偷走其父钱包中的3000元现金和他的身份证,然后到厨房打开了燃气炉具的开关后走出家门。

  通过起诉书,参加庭审的人还得到这样的一条信息,就是丁子恒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十分冷静,为了能让父母在睡梦中不被惊醒而察觉煤气泄漏,她还在临出门时将自家电话机听筒与主机分离。离开家后,丁子恒到网吧通宵达旦地玩网络游戏,连续几天后,在当月的30日,她将从父亲那里偷来的钱藏匿好后,想回家看看情况。在楼下被邻居告知自己家中出事,让她去外婆那里一趟。丁来到外婆家后,被外婆及其他亲属带到派出所。在公安机关,丁子恒供认了自己用煤气杀害亲生父母的全部罪行。

  公诉人认为,丁子恒实施犯罪行为有主观故意,而且证据确凿,社会影响恶劣,属故意杀人。虽然在精神鉴定中有“精神发育迟滞”的结论,但同时也得出了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结论。希望法庭按照《刑法》中故意杀人的条款给予判决。

  在法庭上,被告丁子恒一直以几乎让人听不到的微弱的声音回答法官以及检察官的讯问。她承认家中的煤气开关是她打开的,但她并不认同是故意要杀害父母的说法。丁子恒当日向法庭的陈述与她在公安机关的供述有明显的出入。丁称,当日她和父亲争吵后,非常生气,连晚饭都没吃就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半夜12点钟,她看到父母熟睡后,便偷了父亲裤兜内的钱还打开了家中的煤气。按照她的说法,她打开煤气并不是为了要杀害父母,而是想让他们“静静地睡一觉,好以后不再与自己争吵”。当法官讯问她是否知道开煤气后是要出人命时,丁子恒表示并不知道。丁还表示,她与父母的关系一直是“不好也不坏”,只是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这点令她十分不满。但她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杀死父母,只是不想受他们的责骂和管教而已。

  在庭审中,被害人丁利的父亲、丁子恒的爷爷聘请了律师代理参加诉讼。该律师在陈述中表示,他的委托人对于丁子恒的犯罪行为十分痛心。丁子恒的行为给丁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如果不对丁子恒进行严判,将不足以震慑犯罪,同时也难以抚平被害人家属所受到的伤害。所以,他们请求法庭对丁子恒处以故意杀人罪的最高刑。

  庭审最后阶段,丁子恒的辩护律师向法庭陈述了丁子恒没有主观故意杀人的情节:从精神鉴定中可以看出被告有智力障碍,按照这种智力无法认识到她行为的后果。同时还指出,丁从来也没有在主观上想要杀死自己的父母,仅仅是因为一时争吵而产生的冲动行为。在陈述后,丁的代理律师还向法庭提交了一封由丁的外婆及姨母等人写的信,主要内容是丁子恒虽然实施了这样的罪行,但她的本质还是好的,希望法庭能够给丁子恒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从轻判决。


 

  背后故事

  从重?从轻?

  法理亲情的纠结博弈

  在这件令人发指的案件中,受伤害最深的要属两位被害人的父母。

  他们既是被害人的父母,又是犯罪行为实施人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们受到的伤害也是双重的:一方面自己的儿女被杀害,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另一方面,杀害自己儿女的凶手却是自己的孙女、外孙女,而且这个孩子是他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和精力精心养大的。

  在法庭上,被害人丁利的父母主张要求法庭给予被告人也就是自己的亲孙女严判,甚至是最高的刑期。而另一方丁子恒的外婆一家人写信给法庭,要求给予轻判,留她一条活路。

  在本案中受伤害最严重的两家人到底是什么心境呢?为什么他们对法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记者分别在庭审前后采访了被告丁子恒的祖父母和外婆等家人。

  祖母:

  我怎么养活了这么一个祸害!

  在庭审前三周的一天,记者参加了本案主审法官与被害人丁利父母的一次会谈。在谈话中,丁利的父母情绪十分激动,多次失声痛哭。他们一再向法官表示,希望法庭给丁子恒以严判,她的行为应该被处以极刑。

  记者在谈话的间歇询问丁子恒的祖母:“难道您对这个孩子一点感情都没有了吗?”听到记者的话,丁的祖母认真地说,要说没感情,那怎么可能呢?我和这个孩子之间的感情非常深。据丁的祖母讲述,丁子恒是在1989年出生的,由于早产,刚出生的丁子恒只有1.4公斤重,比手掌大不了多少。当时这个孩子的生命力非常脆弱,岌岌可危。为了能让这个脆弱的生命存活下来,丁的祖母每天都预备好热水袋,将孩子放在热水袋上以保持体温,再将热水袋放在自己腰间防止热量散发。由于孩子太小没有吸吮乳汁的能力,她就用小勺子一点一滴地将奶水滴到那张只有铜钱眼大小的小嘴里。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孩子终于活了下来,而且长到了正常初生婴儿的大小。丁家人为这个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爱,对这个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孩子疼爱有加。

  正是由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爱,他们才对孩子如此丧心病狂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愤怒。丁子恒的祖母说,连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都能杀害的人,还有什么是她做不出来的。如果这样的人还留在世上,那将贻害人间。从两位老人恍惚的神情和颤抖的声音中,不难听出他们对丁子恒的爱恨交加的心理,更能感觉到他们对这个孩子的失望与无奈。

  外祖母:

  简单粗暴的教育导致性格的扭曲

  庭审结束后,记者又找到了丁子恒的外祖母和姨母孙华,她们都参加了庭审。由于丁的外祖母情绪激动,孙华代替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孙华表示,当他们开始得知是丁子恒杀害了自己的姐姐和姐夫时,也是满腔的愤怒,甚至不敢相信。但后来渐渐冷静下来之后,他们觉得丁子恒在这个悲剧中同样也是受害者,姐姐、姐夫已经不在了,他们希望这个孩子能活下来接受改造,以后成为一个能够正常生活的人。

  孙华说,他们全家都认为丁子恒这个孩子本质上不是个坏人,之所以能干出这样的事情是由于她扭曲的性格造成的。也许是由于早产的缘固,丁子恒的智力发育一直都不正常,无法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从在学校的成绩中就可以看出,有些学科的成绩甚至只有十几分。

  再有就是丁子恒不太懂得与其他人进行正常沟通与交流,虽然丁子恒的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全力关心,但他们似乎从来没关心过孩子的心理成长。为了使这个“笨”孩子不受伤害,丁利夫妇几乎做所有的事情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且基本不允许她与外界的孩子交往,不允许她私自交朋友。

  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丁利夫妇仅仅是严厉地管教,并不懂得加以引导和纠正。孩子长大后,丁利夫妇依然粗暴地干涉孩子的自由和规范孩子的生活圈子,使丁子恒几乎没有一个要好的朋友。由于严重缺乏沟通和交流,使孩子内心苦闷时也无法得到正常的排解。也许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非正常心理状态,才使孩子做出这种极端反常的行为。虽然这不能在法律上成为替丁子恒开罪的理由,但在情理上,他们还是希望丁利夫妇这唯一的血脉能够活下来。因为在这个事件中,丁子恒也是一名受害者,同样十分值得同情。如果能够加以改造和正确疏导,她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正常和有用的人。所以,他们给法庭写信,请求能给这个可怜的孩子一条活路。


 

  心理学家解析丁子恒弑亲案件:网瘾和性格偏颇双重原因酿成的悲剧

  当震惊冰城的弑亲案开庭之时,庭外对于青少年心理和教育的话题也再次热了起来。丁子恒,一个柔弱的一直是靠父母庇护的女孩,为什么会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下此毒手。

  “网瘾,这又是一个网瘾酿成的悲剧。”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哈尔滨市著名心理学家张聪沛肯定地说。

  行为不计后果:网瘾是祸首

  多年来不断地和网瘾青少年打交道的张聪沛说,“不计后果、不管环境”是所有网瘾青少年的通病。几乎无一例外,只要是染上网瘾就近似疯狂。所有网瘾青少年都会有“管状意识”,顾名思义,就如同通过一个管子来看世界,他们的视野里只有管子里的网络,网络之外的一切全都看不见。张聪沛介绍:“中科院已经提出将‘网瘾’列为精神疾病,虽然他本人并不认同这种提议,但是‘类似精神病态’却是可以肯定的。”由此足见网瘾对一个人的精神的支配和影响的程度。他曾接触过这样的案例,一个网瘾少年手拿一瓶安眠药站在阳台上,危逼父母让他到网吧上网,否则就吃药自杀。而更恶劣的一个案例是,为了不让儿子上网,母亲用家中的菜刀将网线砍断,情急的儿子竟然因此与母亲打斗,夺下妈妈手中的菜刀向母亲猛砍30余刀。

  张聪沛说,这些案例个个触目惊心,丁子恒的案件更是如此,染上网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网瘾造成的后果却有很多是共通的。

  人格偏颇:缺少沟通和理解

  可能是因为当年丁子恒是早产儿,生命微弱,导致她“精神发育迟滞”。这种“迟滞”虽然是精神发育方面的表现,但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她人格的发育。

  张聪沛分析,由于丁子恒的身体柔弱和精神发育迟滞,从小到大父母对她都倍加呵护,几乎无时无刻不把她带在身边,怕她出问题、出意外。而父母过度溺爱,恰恰成为孩子偏颇人格形成的诱因。其实丁子恒的残忍弑亲行为,与她的精神发育迟滞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她人格偏颇的结果。

  张聪沛介绍,父母的过度宠爱,让丁子恒几乎没有同龄的朋友,她很少接触外界,不懂得与他人正确地沟通和交流,这种状况又使这个“笨”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成了“弱智”。她与别人缺乏理解和沟通,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这又恰恰促成了她沉迷网络。丁子恒父母单纯地认为照顾好衣食住行就是对孩子的关心了,这正是他们最大的误区,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才是更重要的。这也是导致丁子恒在与父母发生争执之后,采取极端手段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因。

  与同学家长产生一点小摩擦,就蓄意杀人;学习压力太大,心理承受不了,就跳楼自杀……当代青少年对生死观的淡薄,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令人担忧,教育专家呼吁从丁子恒弑亲案件中汲取教训珍视生命当代教育的缺失

  悲剧回放:

  2006年2月,杭州萧山区闻堰镇发生一起震惊社会的杀人分尸案。年仅18岁的女孩陈洁仅仅因为耳闻同龄的18岁女孩陈红在背地里讲她坏话,觉得很没面子,便伙同朋友张某等5人将陈红骗出家门,先后以殴打、掐脖、腰带勒等手段导致其窒息死亡。五名犯罪嫌疑人中有4人为女性,其中年龄最小的不到16周岁,最大的不到19周岁。

  2004年,北京4个未成年人绑架人质索要150万元赎金,并在赎金到手前将人质杀害。

  2005年7月15日,哈尔滨一名13岁女孩儿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妈妈批评了几句,便从11楼纵身跃下。

  2006年8月7日,杭州一名14岁少年因为学习问题被母亲责备,从21层高楼跳楼自杀……

  是什么让现在的孩子们对生命如此漠视?

  “现在的孩子不怕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生命的可贵,他们对生命存在的价值没有知觉。”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赵瑞政老师说:“生死观的教育目前不论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中,都是一种缺失。”

  赵瑞政老师说,现代的教育过于强调科学,把所有的事件都化解为精密的数据进行逻辑分析,连人的生命也是可以计算的。据介绍,西方一位化学家将人体解剖,经过精密的分析得出: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子,脂肪可以做7块肥皂,体内的铁可以做一枚铁钉……这样一来,人的生命似乎仅仅被理解为有机体的生命。“青少年会杀人,会自杀,因为他们觉得,人的生命不就是碳水化合物吗?”

  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哈尔滨市著心理专家张聪沛认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思潮,追求尊重,追求个人自由,认为生命是自己的,这种思想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许多青少年过分强调了生命的自我意识,认为自我的生命与他人无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不知道生命的神圣性,不知道生命是有责任的,这就导致了青少年自杀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一直以来,传统教育始终对“生死教育”采取回避态度,或闪烁其词,这其实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死教育”已相当普及。在瑞典,小学生就常常被父母或者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大人会让学生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与此同时,老师也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生命的来源,使孩子们认识到生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而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对于‘死’是回避的,很少有人会很正式地、理性地和一个孩子谈及死亡及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应该像性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一样,贯穿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让青少年们真正理解和认识到珍视生命的重要性。”赵瑞政老师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