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尔滨配套产业发展现状 南方配套产品抢占市场
2009-04-07 15:15:4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徐光胜 吴昌林 杨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本地配套企业应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摄

  东北网4月7日讯 在哈飞汽车偌大的总装车间里,经过性能检测,又一辆新车在经过了80多道工序后下线。不过,这辆产自哈尔滨的汽车,浑身上下“哈尔滨产”的零部件却很有限。

  哈飞汽车采购一部部长佟明告诉记者,目前在哈飞汽车五大系列的零部件采购体系中,共有供货商300多家,其中哈市本地企业占1/3,其余2/3均为外省企业。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工作推进会上,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赵磊说,去年龙江中小企业的配套额只占全省大企业配套份额的10%左右。

  哈市企业未从南方抢占更多市场,南方配套产品却长驱直入

  外地和尚来“念经”

  “配件实行本地采购在成本、沟通、协调等方面确实有很多好处。”尽管承认采用本地配件在生产上具有诸多益处,但哈电机产品成套办公室主任王莉学告诉记者,外地配套额一直占据着哈电机配套的大头,“这几年我们每年的配套采购额约有7亿元,一般哈市企业占2亿元,外地企业占5亿元。”为哈飞汽车提供电子喇叭的万宇科技总经理也说,“我们除了生产核心的电路和膜片外,剩下包括外壳在内的零部件几乎全部从南方购买。”

  哈市企业的这种“外向”状况已经持续很多年。

  为哈飞集团生产配套产品的哈飞工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哈飞汽车产量大幅增加,社会上的零部件供应商大批加入到哈飞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中,市场竞争开始左右企业发展的形势。“哈飞工业有限公司由原来的计划给任务一下子变成每年两次到配套会上抢订单,一些下属企业的任务量被大量抢走,销售收入大幅下降。”

  这位负责人认为,“长期计划经济,没有竞争,没有配套意识”是当时丢失配额的主要原因。回忆上世纪90年代外地企业在哈攻城略地的情景,哈飞汽车采购一部部长佟明说:“那时候流行这样一种风气———北方企业喜欢用南方的产品,南方企业则喜欢用北方的东西。”但“南来北往”的最终结果是,哈市企业并没有从南方抢占更多市场,反而是南方的配套产品长驱直入哈尔滨。

  前进村里的配套企业或许能代表本地配套企业的兴衰命运。为三大动力提供配件生产的前进村,上世纪90年代曾“势头很好”,但如今一些企业已经败落,而更多企业则不知去向。“好像是吧”、“听说过”、“具体情况已不记得了”,这是很多业内人士对那些曾经存在的配套企业的模糊印象。

  为哈飞汽车提供配件的哈飞工业有限公司一位副总说:“一台哈飞车上,过去我们的配件总价值才200元左右,现在已经上升到1万多元。”尽管都认可“这几年哈市配套企业在发展”,但哈尔滨市很多业内人士仍满心忧虑:从整体来看,哈尔滨市配套产业发展较慢,这种“量”的变化并没有引起“质”的飞跃,外省企业仍占据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大量的配套份额。


 

  很多配套企业核心竞争力低,技术与需求企业不配套

  嘴边“肥肉”何以丢失?

  调查哈尔滨市一些有配套需求的大企业为何舍近求远的原因,记者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段“被自己人伤过”的经历。

  哈电机产品成套办主任王莉学甚至用“嫌贫爱富”来形容那些曾经让他们“伤心”的配套企业。2006年,哈电机为一单火力发电机设备寻找配套生产厂家,由于当时各配套企业都不愁订单,看到王莉学的图纸后纷纷以“生产工艺复杂,利润也比不上别家高”为由予以拒绝。王莉学被迫他乡求援,最后终于在南方找到一家合作企业。让王莉学惊喜的是,“这家企业的产品不仅质量好,价格也比哈尔滨便宜了三分之一。”一年后,本地配套企业因订单减少找上门时,王莉学同样给予拒绝,“南方那家企业的产品完全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遭遇到同样情况的还有哈飞汽车。在佟明看来,这种情况影响的是企业间形成长久战略合作机制。时至今日,作为哈尔滨市用轴大户,哈飞汽车所用轴承绝大部分都是外省货,而哈电机与南方企业的合作一直保持着,本地配套企业始终无缘拿到相关配件的供给。

  尽管成本过高,哈飞民意系列汽车每年仍要从四川建安采购大约10万套汽车后桥。闯凤英认为,像四川建安这样的汽车后桥专门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是本地企业没法比的。为克服路远、成本高的问题,他们每次都先把建安的后桥零部件运回哈市,然后再在专门的车间进行后桥整件的组装。

  很多企业普遍反映“采购的南方配件,价格便宜,质量也好”,而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核心竞争力问题———哈尔滨市很多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准与需求企业不配套。

  除了发动机,哈飞汽车的本地配套产品主要集中在汽车内饰、座椅等技术含量、附加值相对不高的产品上。“出于供货半径的考虑,其实有些配件可能质量比不上外地,但是只要合格,哪怕它价格比外地的稍高一点,我们也会优先考虑本地产品的。”哈飞汽车战略采购科科长闯凤英告诉记者,他们曾委托哈市周边一些配套企业生产过一些底盘件,但因为实在是不过关,最后只得放弃。她说,近年来省内企业在一些性能要求较高的汽车配件上技术发展缓慢,还有一些根本就不能生产,这是哈飞选用南方产品的重要原因。即使看起来不太重要的汽车车灯,虽然主要是本地生产,但还有一部分需要从外地采购。因为车灯的开发生产也涉及到配光等复杂技术,本地企业在模仿上还可以,但让其独立开发就有难度了。


 

  急功近利,一看到生产难度大、眼前利润也不多的产品,就都不干了

  没有“定力”怎能站稳?

  从哈电机、哈空调等在国内业界占据的领军者地位来看,置身“神经末梢”显然不能成为哈市配套企业落后于人的理由。

  尽管核心竞争力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在王莉学看来,企业没能在自身产品生产上进行定位才是技术上落后的主要原因。而南方企业则恰恰相反,一旦相中某个产品,就把全部心血投入进去,一直做到“拔尖”。

  2006年,因为生产忙不过来,王莉学从南方采购了一批水轮机叶片。拿到工地后,干了多年的技术工人第一反应是“这是外国货吧”,因为这些产品质量比一向擅长生产水轮机叶片的哈电机的产品还好。王莉学告诉记者:“与我们东北企业不同的是,这家企业为生产水轮机叶片,专门买了龙门铣床,技术工人的培训、编程人员的技术开发也全围着叶片转,技术提高了,质量当然也会越来越好,形成规模之后成本也降下来了。”因为专业,东电、西科甚至法国阿尔斯通都找上门用他们的配套产品。

  像这样的企业在南方还有很多。王莉学还遇到这样一家合作企业,在汽轮机轴加工工艺复杂、难度大、要求精、很多企业都不愿做的现实情况下,该企业专攻轴加工的配套生产。王莉学说:“其实,在东北,有这样生产设备、相应生产能力的企业也不少,但一看到生产难度大、眼前利润也不多,都不干了。”

  万宇科技总经理万喻深有感触地说:“一个才几分钱的小扣子,南方企业能做到上亿产值,哈尔滨有谁做扣子?都看不上眼!哈尔滨的自行车、手表、半导体差不多都是最先干的,有多好的底子啊,最后不都没了?”

  结果,很多应该发展起来的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


 

  提高研发能力,本埠“地头蛇”挤走外埠“强龙”

  一只喇叭的突围“尖叫”

  并不是所有外地配套企业都能在哈喧宾夺主,本地近年也涌现出一些把“强龙”挤走的“地头蛇”。

  当年,对仅存的哈尔滨喇叭又被南方的“涡流式”挤出哈飞汽车配套圈一事唏嘘不止的人们也许想不到,一只名叫“万宇”的本地喇叭随后又把失地收复了。

  2001年,凭着“有超常抗干扰能力”、“可变声级呜叫”以及按压50万次的高使用寿命,万宇科技的汽车用电脑稳频喇叭进入了哈飞汽车的配套圈。如今,哈飞轿车系列一年4万只喇叭的需求量已是万宇科技最小的需求商。世界领先水准,使万宇喇叭早已进入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的全球采购平台,上海通用、长安福特、广州本田、北京奔驰等诸多企业均来采购,万宇喇叭的标准甚至成为宝马汽车的全球采购标准。万宇科技总经理万喻介绍,目前公司年产喇叭180万只左右,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其实,近年来,哈尔滨市像万宇科技一样的配套企业还有很多: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先进的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生产厂家,哈尔滨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池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现已实现销售国际化;专门生产电力电子高科技节能产品、风力发电配套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的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逆势而上,目前手中掌握的在产订单额为5000余万元,生产任务已排到今年下半年……

  万喻认为,哈市企业的确面临着比南方同行更高的成本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有自己核心的研发能力,光靠扒别人的东西最终还是要受制于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传统企业则更注重技术上的跟进,在技术改造上下足了功夫。由原哈尔滨市塑料九厂重组而成的哈尔滨哈轻塑胶有限公司,从“七五”到“十一五”,连续的技术改造几乎未曾停止,技术装备水平、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稳稳搭乘着哈飞汽车等诸多需求大户的“顺风车”。


 

  配套企业除了转变观念外,更应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下功夫

  “高配套门槛”下如何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南方企业推销人员北上哈尔滨,往往是把背包里的螺丝、螺母等配件向一些大厂展示一下,就可以进入其配套圈。现在,这种事情已恍如隔世。

  佟明告诉记者,在哈飞汽车配套圈还未完全成型的时候,会考虑成本、合作关系等综合因素,那时的供货门槛相对较低。如今,哈飞汽车的配套体系已完全形成,企业考虑更多的是配套企业的技术实力与质量标准。

  其实,无论是进入本地企业还是外地企业的配套圈,在整体配套格局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哈尔滨市诸多企业面临更高的配套门槛。

  今非昔比,本地配套企业如何跨过“高配套门槛”?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哈尔滨市配套产业的后发优势。为此,政府的服务和引导功能有待加强。一方面,考虑到哈尔滨市配套企业整体比较弱小,建立一种能够覆盖整个产业地区的市场信息调查分析体系,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另一方面,追求大而全的均衡式发展,势必浪费资源配置的效率,扶持特色产业才是明智之举。而最主要的是,配套企业自身除了转变观念外,更应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下功夫。

  市中小企业局的资料显示,2008年,哈尔滨市中小配套企业200户,主要分布在平房区和香坊区,这两个区占全市配套企业的88.8%。平房区围绕哈飞汽车、东安发动机等主机配套,香坊区围绕三大动力提供配套,哈尔滨市配件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正在形成。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配套企业对本地龙头企业有太强的依附性。


 

  广搭配套企业与需求企业的合作平台

  收复“失地”的政府努力

  去年,张先生托在哈飞的朋友帮忙买一辆3万多元的哈飞面包车,虽然朋友尽心尽力,却只便宜了300元钱。

  “汽车组装业其实并不是一个高利行业,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更多体现在对上游配套行业的拉动上。”佟明告诉记者。据权威调查,汽车工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产出,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各环节总体增加10个百分点的产出。

  其实,不止汽车企业,很多龙头企业对当地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都有着超常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已逐渐认识到哈尔滨市配套产业整体发展相对缓慢、市场份额不高的状况。

  今年是哈尔滨市“项目建设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六个一百”项目中,培育100个规模以上企业的措施之一,就是充分利用现有工业资源,发展配套产业。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广搭配套企业与需求企业的合作平台。市中小企业局发展规划处处长杨新发告诉记者:“正筹划为全市配套企业与大企业举办一个大型的对接会。

  但相对于南方,无论从机制还是政策上,各方面的力度还是很有限。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赵磊指出,很多配套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在于省、市设立的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对配套企业支持较少。

  “现在国家启动‘汽车下乡’拉动内需,对哈飞汽车来说也是个机遇。”坐在办公室里,佟明指着不远处组装车间里一辆又一辆新下线的哈飞汽车说,这些汽车将销往全国各地,也许,它们身上的很多零部件都会随着汽车回到它们南方的故乡。从这些零部件所占的份额和汽车业目前的整体利润来看,如果不能改变它们的“出身”,仅在车上标注“哈尔滨造”的字样,显然不可能为哈尔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近日,哈尔滨市重要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一汽集团哈尔滨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启动了建厂以来最大的技术改造项目———迁往位于开发区哈平路集中区的新厂址,并以此推动与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商———美国通用汽车的合作。一期建成后,年产轻型车将由3万辆增至10万辆。欣喜之余,有业内人士直言,“整车厂再大,如果所用零部件多是外地的,或者本地仍只提供低端配件,哈尔滨发展汽车产业的初衷还是没实现。”忠言逆耳,却说到了实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