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龙江密山13岁女孩捐眼角膜 义举感动癌症患者效仿
2009-04-08 14:00:3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高学德 赵金龙 文天心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宋春娆,一位年仅13岁却不幸患上癌症的小女孩,因为边防警察一次又一次真情救助而微笑面对病魔,她为感恩社会毅然决定身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帮助其他患者重见光明。因为这位女孩的义举,边境小城密山市多位癌患自愿捐献眼角膜……

  延续爱:花季女孩义举荡起阵阵涟漪

  日前,密山市中心医院手术室无影灯下,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接受了眼部手术获得成功,在他古稀之年重见光明时,他更加怀念的是那位捐出眼角膜的13岁女孩宋春娆。

  患病女孩受关爱

  2007年8月,密山市密山镇小女孩宋春娆被检查出患上了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在医学上,这种病属于难以治愈的绝症,即使暂时延缓生命也需要几十万元的费用。

  小春娆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无固定经济收入,小春娆又不幸患上绝症,为了给小春娆治病,春娆的父母花掉了所有的积蓄,又欠下了数万元的外债。2007年9月,永固边防派出所民警马宏在辖区走访时,了解到小春娆罕见的病情和家庭窘况。在随后的日子里,民警们经常来看望小春娆,为她补习功课,为她送去药品、生活用品和营养品。边防警察的无私关爱,让这个饱受病痛折磨的小女孩变得坚强:“叔叔,你们不用担心我,我得了癌症,但我并不怕,我会好起来的,我还要上学……”

  永固边防派出所所长王铁民经多方咨询得知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以此延缓宋春娆的幼小生命。可治疗费保守估计每天需要500元,这笔巨额费用怎么办?

  为解决宋春娆的医疗费,永固边防派出所通过密山市边防大队争得了社会各界的鼎力协助,通过他们的努力,有关部门为小春娆办理了“大病救助”,并为小春娆的父母亲办理了“低保”。2008年5月11日,密山边防大队在密山市的广场上举行了“献爱心、战病魔、救助三中女学生宋春娆慈善募捐义演”,社会各界积极加入捐赠队伍。一天之内,1000余位热心市民捐款37637元。

  微笑离世留下遗愿

  当边防警察将37637元的捐款交给小春娆的父母时,小春娆全家被社会各界的爱心深深的感动了,“有这么多人的支持,我不会绝望,我会好好配合医生治疗,如果真的不能治愈,希望边防警察叔叔能够帮助我完成最后一个心愿——将眼角膜捐献出来,把社会各界的爱心传递下去。”

  看到小春娆的病情一天天恶化,为了帮助小春娆完成心愿,永固边防派出所通过多方努力,与省眼库中心大庆总院取得了联系,并为小春娆联系好了捐献眼角膜的具体事宜。


 

  2008年7月26日,虽经多方治疗,因癌细胞扩散全身,小春娆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小春娆是笑着走的,因为边防警察叔叔伴着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并帮助她完成了最后的心愿——捐献眼角膜,将爱传递下去。省眼库中心大庆总院来到密山市取走了小春娆的眼角膜,成功移植给两名失明患者,经过康复治疗,他们很快恢复了视力,重见光明。

  爱心荡起涟漪

  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密山市引起了反响。2008年8月10日,永固边防派出所值班室电话铃响起,“你好,永固派出所吗?看了你们帮助小春娆的报道后,我非常感动,我是一名癌症病人,我也想在身后捐献我的眼角膜,能否再帮我联系一下……”。这样的请求,密山市的癌症患者33岁的臧涛和40岁的王艳春都向永固边防派出所提出了,他们希望边防警察能够帮助自己,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社会。2008年8月15日,两名癌症患者在家人和派出所官兵的陪伴下,与省眼库中心医院大庆总院签订了《眼角膜捐献协议书》。

  专注关爱残疾人健康的澎年基金会得知此事后也加入到这个爱心传递的活动中,2008年11月,澎年基金会和省眼库中心医院大庆总院光明行医疗队来到了密山市,筛选了360名贫困家庭眼病患者,先期为47位符合手术条件的眼病患者做了免费手术治疗,47位患者得以重见光明。

  寻找爱:捐遗热线期待爱心呼叫

  近日,记者从哈尔滨市红十字会了解到,由于近些年遗体捐献人数的增多,遗体捐献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哈市红十字会准备开设一部手机热线,以方便此项工作的开展。为遗体捐献者立碑事宜也在筹划当中。

  哈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办孙桂梅主任介绍,目前,哈市已经成功进行遗体捐献的人数有60人左右,有此意愿的人士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该到什么单位和如何办理遗体捐献。即将开通的这部热线主要为咨询者解答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不少省市已经建立捐遗者纪念园、纪念碑,并在每年清明节为捐遗者进行追思、祭扫。捐遗者家属、医学院学生、有意捐献的爱心人士都会为这些做出不平凡举动的人士默默追思,而哈市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场所。孙桂梅主任介绍,该事宜从去年已经开始运作,现在已经初步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各项事宜的审批也已基本结束,预计遗体捐献者墓碑将于今年底建成。

  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各区已经设置了“接受遗体捐献办公室”,专门处理此项事务,志愿者可就近领取《哈尔滨市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填写后到所在地区公证处办理公证。据初步统计,哈市遗体捐献工作从2001年5月挂牌启动至今,已约有2000人到市红十字会或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站进行了登记,其中600多人办理了公证手续,有60余人实现了遗体捐献。

  孙桂梅主任介绍,遗体捐献是完全本着自愿、无偿的原则,即使逝者本人有捐献遗体的愿望,在生前进行遗体捐献登记,并办理公证,但在其去世后,接受站会充分尊重逝者家属的意见。有业内人士指出,登记者多,实际捐献者少,主要是因为地方还没有相关的管理办法加以约束,一旦登记者或其家属改变主意,捐献即成为空谈。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上海率先制定出台了遗体捐献法规,山东、重庆、南京等地也相继推出,对遗体捐献进行规范和保障。孙主任介绍说,目前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已向有关部门起草并申报了遗体捐献的相关立法规划,《黑龙江省遗体和眼角膜捐献条例》现在已经通过了四次讨论,将于今年9月份送交黑龙江省人大审议,该条例有望于今年年底出台并实施。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