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5日讯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哈尔滨火车站,见证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曾几何时,这里也是南来北往乘坐列车出行者的必经之地。然而,城市在发展,交通也在发展,十余年时间里,周边格局并没有太大变化的哈尔滨,却在由铁路时代迈入公路客运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哈站站前地区从全省交通枢纽变成了省会城市城区交通的“栓堵”,本应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却成了城市脏、乱、堵的放大镜。
哈市政府部门及时看到了这一困扰哈尔滨交通的瓶颈,为加强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地区的管理,创造文明、整洁、安全、有序的站前地区环境,拟重新制订《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地区管理办法》,并将在近期公布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哈站站前地区目前的交通现状怎样?它承担着怎样的不堪重负?站前地区如何才能重焕生机、重新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中?为此,本报今起推出“关注哈站站前地区交通”系列报道,目的就是让市民更加了解哈站站前地区现状,在《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地区管理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核心提示和国内其他城市线形的火车站站前广场有所不同,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广场是一个半圆形的广场,可以接纳从六个方向涌来的车流和人流:月牙街、颐园街、红军街、海关街、松花江街、铁路街,人车汇聚,这个半圆形的区域从最初建设之时就已经埋下了交通梗阻的隐患。时至今日,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哈站站前地区的主要“体征”,并已经影响到了这个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拥堵的站前急需“溶栓治疗”。
站前现状:1人车六方汇聚站前家住哈尔滨开发区的王先生工作单位在沪士大厦中,每天需要开车走长江路、中山路、红军街到哈站站前广场,但是到了红军街,却不能直奔沪士大厦,而只能走月牙街挑头回行。同时,从景阳街和一曼街方向来的车须走银行街、颐园街,同样汇集到月牙街上挑头回行。于是,月牙街就经常成为堵塞的地段。
此外,每天还有很多市民和旅客通过颐园街、红军街、海关街、松花江街、铁路街等5个方向进入站前广场。据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地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估算,仅每天从各方向进入站前区域的市民和旅客多达10余万人次,其中有乘车的旅客、送站或是取货的市民以及途经此地的市民。
和人流不同的是,目前进入站前区域的车只能走月牙街、海关街和松花江街,但是只有从月牙街进入的车辆能够进入站前广场的停车场。

松花江街交通混乱。记者 李巍 摄
车流出口只有一处人流离开站前广场完全可以通过广场周边的6条街路,然而车辆的离开却没有那么多的选择——狭窄的铁路街是站前广场唯一的车辆出口。
据哈尔滨火车站站前管理局交通科的一位管理人员介绍,目前哈站站前地区的交通状况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机动车辆通过霁虹桥、月牙街和红军街往来于道里和南岗,与进入站前广场的车流分开;另一部分机动车直接进入站前广场。春申街、海关街、松花江街、铁路街则主要承担输送火车站到站旅客的任务,包括送客、接站的市民,这些人都将通过这4条街疏散出去。
站在哈尔滨火车站对面的龙运大厦上,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站前地区的交通分成了东西两大部分,东半部分是联络道里和南岗的城市交通主干道,西半部分是疏散到站旅客的出租车停车场和连接站前广场出口的街道。而承担站前广场主要功能——疏散旅客的西半部分则经常陷入混乱的境地,尤其是在海关街、松花江街和铁路街的路口处。海关街、松花江街和铁路街经常会发生因车辆乱停而导致的拥堵,即使交警在现场也难以疏散。
与站前广场接壤的地方,人流随意通过,从春申街、海关街、松花江街方向来的车都得从铁路街通行而出。然而,铁路街不仅窄,街路两侧还有不少车辆停靠,再加上昆仑酒店门前的停车场,还有公交站台、长途客运站和铁路的货场等等,这里经常堵成一团,铁路街已经成为站前交通瓶颈中的瓶颈。
地下空间被商业占据
目前每天抵达哈站的列车多达百余对,从哈站内出来后进入站前区域的市民和旅客也有十余万人次。再加上进出站前广场的十余万人,每天需要从这里疏散出去的客流就多达20多万,怎样把这么大的客流安全、迅速地疏散是一个极不容易的课题。
几经改造,站前广场的地下形成了近4万平方米的巨大的空间。按照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专家徐苏宁教授的理论,地下空间完全可以成为疏散这个巨大客流的主要工具。然而,聚集在站前广场地下的一共是4个大型地下商城,近4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挤满了数以千计的摊床,商城内又被分成十余个街区,地下商城内到处是十字路口,行人在地下极易迷失方向。虽然能够给旅客提供商贸服务,但是却失去了疏散客流的功能。
站前广场疏散功能缺失近50年时间里,哈站站前形成了站前区域与月牙街、颐园街、红军街、海关街、松花江街、铁路街相交而成的半圆形广场,是面向南岗地区四通八达的半圆形广场,然而火车站背后道里地区的交通只能通过月牙街走霁虹桥。随着几十年的发展,站前地区已经成为横亘在哈尔滨两大主城区之间的一个巨型障碍,虽然目前又多了三孔桥、安发桥和海城桥等联络道里和南岗的通道,但是拥堵的交通已经让心脏一般的站前广场出现了“血栓”。
徐苏宁教授指出,站前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功能,一个规划科学的站前广场应在最短时间内迅速疏散人流,但哈站站前广场做不到这一点。在哈站站前的几条街路上,都可以看到人车混杂的现象,尤其是出口处的铁路街更是人车混杂、车辆拥挤,各种建筑和不合理的停车场都聚集在这里,而且还有长途客运站。很多旅客从火车站出来后,就汇集到了广场和街路上,再加上四面而来的机动车辆,哈站前怎能不乱?
专家建议:尽早拓宽唯一出口什么最令哈尔滨火车站站前管理局局长郭启才头疼?是媒体的曝光,还是旅客的投诉,以及上级领导的批评?郭启才告诉记者,出租车停车场的出口——铁路街才是最让他头疼的。作为唯一的车辆离开站前广场的通道,铁路街经常发生拥堵现象,出租车停车场的车辆出不去,这个地方就会乱作一团,人车混行,喇叭乱叫,闹哄哄一片,让谁都觉得烦。有专家建议,作为唯一出口的铁路街应及早拓宽。
3月29日,记者从站前停车场乘坐出租车前往道里区。照例要从铁路街离开广场,然后在海城桥下拐向民益街,然后经颐园街走霁虹桥,这段路程如果顺畅的话,大约需要15分钟,然而记者却费时30分钟。在铁路街与广场出口交接的地方,道路两侧各有一个停车场,靠铁路一侧停放了一排机动车,靠昆仑酒店门前则是酒店自用停车场,这样道路中间仅剩下2排车道,一有车辆停靠,后面的车辆就会急得直按喇叭。再往前,昆仑酒店旁的路口里是通往平房区的公交车终点站,路口窄、车辆多、乘客多,人车混行,公交车都开不出去。再往前,在海城桥下,一个长途客运站又挤占了大片区域,记者费时20分钟才到了民益街路口。
恢复地下原有功能2007年哈市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滕万庆曾提出建议,站前地下通道商业经营行为过强,破坏了通道功能,通行障碍多,通道不畅。他建议,根据现有的硬件条件,在适当投入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好通道和商场的布局、指路标志和进出口位置标志;在主要的进出口设置滚梯。最好能够将商户迁出,让地下空间为交通服务。而这样的提案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哈尔滨市“两会”上,也频繁地出现在省“两会”上。
徐苏宁教授认为,就目前的交通状况来看,哈站站前地下空间已不适合作为商场,而应该恢复其应具有的交通功能。应将商户全部迁出,把地下空间改造成公交转换站或社会车辆停车场和出租车停车场,乘客出站后,直接乘车离去。在地下还需设立专用人行过街通道,其他空间用作综合服务,但服务项目仅是满足过往旅客需求的服务型经营,如文化、餐饮、影视、超市、专业店铺、社会接站等,而不是满足市民购物需求的纯商业场所。这样可以把地下的空间完全交给人,人车分离后就会减少混乱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