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手足口病疫情明显上升 专家称预防是关键 尚无疫苗
2009-04-15 21:21:53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省急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范秀山接受东北网记者专访
  东北网4月15日讯 (记者 李博) 近期,全国各地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卫生部3月份消息数字显示,2009年1月1日至3月26日,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共报告手足口病41846例,其中重症病例94例,死亡18例。

  对于目前疫情高发的态势许多家长对此表示了担忧,15日记者来到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疑问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范秀山。

  全国各省疫情有明显的上升 与季节有关

  据范秀山介绍,其实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属于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报道趋向公开化,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对的,但是希望社会尤其是家长不要恐慌,因为手足口病并不可怕。

  范秀山说,近期全国各省疫情有明显的上升,这也是和季节有关,春季、夏季是大量病毒活跃的时期,再加上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复杂,传染性很强,短时间内就可造成较大流行。

  范秀山提醒家长,其实手足口病大部分只是属于轻症病例,不需要入院治疗。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粘膜、手、足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手足口病的病程一般只有4-10天,症状一周内就会消失,不需要入院治疗,范秀山表示,当症状消失,其他类型的病毒依然有侵入的可能,同时轻症病例如发现就诊不及时会转成重症病例,所以家长和托幼机构要时刻注意,一旦孩子有发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在口腔粘膜、手掌、脚掌部、臀部或膝盖出现散在的米粒大小的疱疹时,应立即将孩子送往本地的手足口定点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等进行检查。在疱疹等症状慢慢消失后家长也不可轻易放松警惕,需要继续观察,及时和医生沟通。


  提高警惕 EV71易引发精神系统并发症

  对于EV71型手足口病,其实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很难从字面看出含义,范秀山向记者介绍说,所谓EV71是手足口病常见的一种病毒类型,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EV71病毒容易感染神经系统方面严重的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范秀山提醒说,如果发现小孩出现精神差、烦躁、肢体无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并伴有咳嗽、呕吐、咽痛、咽部充血等症状,或者有些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都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表现,所以家长和托幼机构必须提高警惕,在第一时间及早发现,以免延误病情,因为重病例的发病往往是由于家长和托幼机构相关知识缺乏和忽视所造成的。

  手足口病被列为丙型传染病 死亡率在1%以下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据了解,之所以列在丙类传染病是因为病死率在1%以下,不过在治疗方面,我国尚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

  注意个人卫生减少发病率

  现在正值春季,是各种疾病、传染病高发阶段,对于手足口病主要是肠道病毒引起,范秀山表示在个人卫生方面我们应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托幼机构每日也应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全国预防全民远离手足口病

  据了解,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三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但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你、我可能都是病毒的隐性感染者、传染者,成人之所以不会感染是由于体内早已形成的各种抗体,对于婴幼儿来说,对外界病毒的抵抗能力很弱或几乎没有,所以感染率极高,范秀山说,清洁、健康的生活方式给自己健康也为别人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多了解手足口相关预防知识,提早预防,及时就医远离手足口病。

  采访最后,范秀山对记者表示希望通过媒体告诉大家和家长朋友,一定不要恐慌,也不用担忧,发现病情及时和医生沟通,及时到医院检查。

  >>> 相关链接: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 临床表现

   潜伏期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初始表现发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皮肤疱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受累; 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一周内消退;病程4~10天; 极少数患儿可以伴有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资料图片 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

资料图片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

   病例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 重症病例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资料图片 手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

 

资料图片 臀部出现散在的疱疹
  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家畜、宠物等不感染,也不传播此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咽部排出病毒持续1~2周,粪便排出病毒持续约3~5周; 病后数周,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 传播途径

  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

   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 经水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 院内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

  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 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 流行特点

   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流行; 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集聚现象; 暴发流行后常散在发生。

    国内疫情概况

   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病例;
   1983年天津暴发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5~10月发病7 000余例;
  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分离出肠道病毒71型病毒;
   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肠道病毒71型病毒;
   2000年山东省招远市暴发小儿手足口病,市人民医院接诊1698例,3例合并心肌炎死亡。
   2007年,山东临沂地区爆发手足口病,2008年安徽阜阳的疫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