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26日讯 杨峰今年21岁,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村人。去年6月,他从哈尔滨市高级技师培训学院数控专业毕业,应聘到“北京现代”。10条流水线蛇形地链接在一起,每条线上都有近20辆车的车壳,排风机隆隆作响,这就是杨峰工作的涂装车间,他主要负责对流水线进行检测和维修,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钱。杨峰说,他们班里50多名同学都找到了工作,有的同学刚结束了以前的实习工作后没几天就又找到了新工作,还有的同学干脆就被实习单位直接“截留”了。同届的焊接专业14名学生被聘用到江苏省吴江市的华尔克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目前全部通过了A1级(高压容器)、A2级(第三类低、中压容器)资质考试,平均月薪达2500元,这个专业的另外13名学生还被聘用到拥有世界一流加工、检测设备的外商独资企业———上海堃霖冷冻机械有限公司,平均月工资底薪在2000元左右。
杨峰就读的学校———哈尔滨市高级技师培训学院,所有专业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达95%,就业稳定率达90%。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共有45所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招收10000多名学生,机械类、数控、焊接等专业成为技校生选择热点。而2008年的6300多名毕业生中,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被外埠企业招走。一位技工学校的负责人表示,剩下的“5%”未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是技能本领非常优秀的学生,还在选择条件更优厚的企业。
技校分配:企业排队走后门要人
哈尔滨市高级技师培训学院的戴春禄院长还没有挂掉座机,桌上的手机就“嗡嗡”地震个不停,“都推荐出去了,真的没有学生了,有学生我留着又没有用。”他无奈地对记者解释,“都是企业找我要人的,还都是我们经常合作的老关系,我们学校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跟不上需求数量。”目前,该校在校生5700余人,学院2009年预计招生2800人,可这还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用人的需求,一些企业几年前还是技校求之不得的“用工大户”,现在在技校的眼里,都渐渐失去了原有的“诱惑力”。“现在我们学生的就业数量已不成问题,我们正在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每到毕业前夕,来我这里要人的用工单位,天天送走一批再迎来一批,学校还要去用工单位考察,目的就是想让学生稳定就业。从招生到就业,学院一条龙的服务模式,让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学生和家长的热门新选择。”戴春禄院长说:“学校今年的毕业生已经全部就业,机械类、数控、汽车类专业,更是早早被‘抢购一空’。”
日前,哈尔滨市一家汽修公司的负责人按着往年的经验,4月份到各技工学校招聘新员工。可是一连走了3所学校,都空手而归,临走前他恳切地对3所学校的老师说了同样的话:“要是轮到我了就马上给我打电话啊!”4月20日上午9时,他敲开了戴院长的办公室,这也是此次招人计划的第四站,他也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这里:“我们这次就要3个学汽修汽配的学生,这几年我可是一直都从你们这儿招人,咱们可是老交情了,你一定要帮我这个忙!”面对企业迫切的用人需求,戴院长只好不断地如此解释:“学生去年10月份就被预定了,不是我们不提供,而是现在我们的学生都‘名花有主’了。”
戴春禄院长认为,市场需求催“热”了技工教育。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这几年企业的用人观念越来越理性,不再只看重学历,而更加注重实用技能。当那些手持高等学历的大学生为了工作四处奔忙时,出身“低微”但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校毕业生却越来越吃香。实际上,哈尔滨市各技工学校都在享受着同样的阳光———技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达到96%以上。就业渠道的畅通直接拉动了招生升温,报考技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多了起来,甚至出现了本科生“回炉”技校学特长的现象。
技校招生:报名结束考生不散
随着技术工人的待遇不断提高就业形势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报考技工学校。
从2005年开始,一度被打入“冷宫”的哈尔滨市技工学校开始呈现出热招的现象。数控、机电、电子、铆焊、汽车修理等专业更是热门中的热门,许多高中毕业生开始冷静地选择职业技术学校,技校的学费低,就业门路宽,也越来越成为吸引学生前来就读主要原因。
在哈尔滨市高级技师培训学院,戴院长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学院计划招生1600人,但实际上前来报名的考生达到了近2000人。为了提高学院毕业生的质量,学院对前来报名的学生进行了筛选,最后留下了1625名学生。当时张贴通知宣布招生工作结束后,仍不断有家长托各种关系找上门来,要求报名入校。“没办法,学校办学空间和师资有限,不得不谢绝。”学院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介绍说,数控加工、电工电子等专业特别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偏爱,报考这些专业的学生,比报考其它专业的学生多出很多,这也是和就业形势紧密相关的。
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处鲁兆广分析,近几年,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技工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技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非常好。同时,国家和各个城市从工资、保障等诸多方面,也为这些技工制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一些技校毕业生的工资甚至要高于大学毕业生。很多学生和家长认识到了这些,所以,技校招生出现了“火爆”的局面。
校企对接:订单培养实用型人才
“学校和企业直接沟通的合作模式,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去年已经输送了1000多名毕业生的哈电高级技校校长王军表示,现在技校的课程设计都能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实用型的从事生产制造和服务业的技术工人。由于这些技校毕业生手持“双证”(毕业证和技能资格证),又掌握有一门或几门实用技术,99%以上的人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不足为奇了。
与北京锅炉厂、杭州锅炉厂、大连造船厂等多家企业联盟,实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已经成为哈电高级技校这家“厂办校”的老传统。学校根据公司的需要进行有目标的培养,毕业时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通过校企合作,技工学校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老师带领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工厂实习,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参与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使得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实际要求紧密对接,保证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贴近企业需求,让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而政府牵线下的“校企合作”,绕开招聘会,正成为技能人才就业的“绿色通道”。
今年2月,哈尔滨市高级技师培训学院组织了电梯安装与维修专业校企供需见面会,这个专业30余名学生与企业面对面进行双向选择,会场气氛热烈而融洽,不到一小时,30余名学生全部找到满意的岗位,与奥的斯电梯、上海三菱电梯、天鹅电梯、日广电梯等企业签订了聘用合同。上海三菱电梯人力资源部谭祥颖说,技校生动手能力强,对薪金等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这样的人才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能够迅速为企业所用,订单培养能够缩短学生的适应时间,企业也省下不菲的再培训费用。而且他们对就业的期望也比较现实,‘跳槽’的机率小,自然受我们青睐。”谭祥颖说。
深层思考:谁说“技”不如人
众所周知,时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求贤若渴,技校毕业生抢手,就业形势出现“一头冷一头热”。
“不上大学,通过接受系统、专业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高考落榜生同样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市高级技师培训学校办公室副主任王富文认为,目前,绝大多数家长依然还存在着“只有读大学才能成才”这种传统的成才观,认为孩子成才只有读大学这一条路,不愿意让孩子进车间当工人。但事实上,注重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专业设置非常贴近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样能够把各种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培养成才。王富文说,有的高考落榜生通过接受一到两年培训进入IT企业从事软件研发工作,毕业不久后就能拿到三五千元月薪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观影响着大多数人的选择,更多人宁愿去挤高考的“独木桥”,也不愿意选择职业学校。相对高中、大学的炙热,多年来技校则显得非常冷清,去技校学习成了考不上大学的无奈之举。但是相对于就业市场,高学历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相关的岗位经验,而许多职业教育学校更注重特色专业建设,学有专攻、技有所长。殊不知,时下许多企业最缺的是技工,最吃香的也是技工。技校生毕业后不但比大学生毕业后好找工作,高级蓝领的月薪直逼甚至超过白领。
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业内人士刘先生称,国内的青年是被动地选择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经历失败挫折后才选择的。而在国外,高中生毕业后不读大学,选择一家培训机构来学一门技术,再去找工作,最终实现个人成才的情况非常普遍。刘先生认为,技校生走俏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有益的启示,面对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现实,选择技校无疑是另外一条通衢大道。
相关链接
技术工人全球受青睐
韩国:
偏爱亚洲高级蓝领
随着韩国经济规模进入世界前十位,通讯、半导体、汽车、造船等强势产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不过由于韩国国内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得韩国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韩国企业开始打起国外熟练工人的主意。
目前,韩国企业最看重的是中国和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熟练工人。与欧美工人水平不相上下,亚洲的工人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相似,因此能够很快地融入韩国的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菲律宾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技术工人英语水平较高,在沟通上更是占有先天优势。因此,中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熟练工人正成为韩国企业重点“争取”的对象。
保加利亚:
欲从国外雇用技术工人
保加利亚决定从国外雇用熟练技术工人来弥补国内在能源及公路建设等领域高素质工人的短缺。保政府决定开放劳动力市场以寻找满足国内大型基建项目所需的合格工人,这一措施将从5月份开始实施,并将考虑对某些工作岗位上的外国工人提供特定时期的“绿卡”。
加拿大:
未来13年需要19万技术工人
据消息,社会服务业、家庭护理业、建筑业、制造业、应急修理业劳工的缺乏会给安大略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考虑到加拿大逐渐缓慢的人口增长速度,即将到来的退休高潮以及未来对工人的需求量的增加,该报告估计在接下来的13年里安省将缺乏19万技术工人。
这个报告是由安省劳动力缺乏联盟撰写的,该联盟的成员来自全省各种行业协会,这些协会包括制造业、出口业、服务业、教育业、建筑业、工程业、商业、矿业、零售业、金融业、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