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题:“铁人”不曾离开——记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
50多年前,有这样一支队伍,怀着“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雄心壮志,钻透祁连山,在玉门油田创出“月上五千,年上双万”的世界纪录;
有这样一支队伍,从1960年3月开始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以“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开钻”的忘我拼搏精神,打出大庆第一口生产油井;
有这样一支队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钢铁意志,铭记在几代人心中……
这就是“铁人”王进喜带过的1205钻井队。半个多世纪的征程中,这支队伍始终学习、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劳动者之歌。
铁人精神建队铸魂
大庆油田的井队工地上,38米高的钻塔巍然矗立,钻机发出有节奏的轰鸣,鲜艳的红旗在塔尖迎风飘扬,“大庆1205钻井队”的队牌格外耀眼。
在队伍驻地的宣传牌上,有一张人们熟知的照片,王进喜穿着棉袄、带着腿伤奋勇跳入泥浆池搅拌的照片,下方写着两行粗黑大字:“用铁人的思想建队用铁人的品德铸魂”。
铁人精神是1205钻井队的“传家宝”,也是这个队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50多年来,铁人精神融入钻井队每名员工的血脉,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前进,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身为1205钻井队员工,他们感到光荣,都在争着为这个集体的发展尽职尽责。
2005年11月,钻井队在施工中,有8口井处在水泥地面上,要想顺利开钻,必须先把井口周围的混凝土砸掉。面对艰巨的任务,干部职工不畏困难,争先恐后砸井口,人拉肩扛运石块,清理出的石块重达4吨多。经过8个多小时的顽强奋战,在井场地面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的情况下,钻井队圆满完成了任务。
多年来,1205钻井队坚持用会战时期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教育职工,用铁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激励职工,使每名干部职工做到生产环境改善了,克服困难的劲头不丢;装备技术改变了,顽强拼搏的作风不变;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敢于接受各种挑战,敢于战胜各种困难。
像“铁人”一样战斗
据统计,50多年来,这支队伍已经累计钻井1700多口,总进尺210多万米,相当于钻透240多座珠穆朗玛峰。
2007年7月,钻井队在采油六厂施工。这个区块地下浅气活跃,曾有一支钻井队发生井喷使钻机陷入地下,被称为“老虎口”。
面对严峻的困难和考验,全队上下毫不畏惧,干部职工不分昼夜盯在井上,24小时待命。在第一口井钻至362米时,凌晨两点多井口突然出现溢流,全队职工迅速冲到井场及时压井,经过半个小时的激战,制服了“气老虎”,避免了井喷事故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钻井队认真总结经验,在该区块连续奋战,一个月内又成功完成了5口疑难井的施工任务,并且口口质量全优,创下了大庆油田在“气老虎”上打井安全无事故的记录。
“真不愧是铁人的队伍!”这是老百姓对他们的评价。1205钻井队队长换了19任,支部书记换了28任。无论班子怎么换,成员在工作上始终没有懈怠,自觉做到“三不特殊”,即:身份上不搞特殊,当了干部还是钻工;待遇上不搞特殊,奖金不高于钻工;生活上不搞特殊,吃住同于钻工。
每届书记、队长交接时,他们重点交接的不仅仅是工作,更是责任。他们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把接力棒传递好,肩负起举旗人的重任,才能对得起历史,对得起1205钻井队,对得起铁人老队长。
第17任队长盛文革接任时表示,“一定接好这一棒,让队伍更上一层楼”;李新民担任18任队长时表示,“一定要接好铁人的班,让铁人精神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铁人”就在身边
1205钻井队要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
2003年6月,钻井队在北一区施工时,拉石粉的车辆陷进了淤泥中,当时井深已到加重层位,如果不及时提高泥浆比重,不仅无法继续施工,还极易发生钻井工程事故。
在这关键时刻,全体党员冲锋在前,带头扛石粉。汗水湿透了工衣,泥水灌满了工靴,仍然劲头不减,硬是深一脚浅一脚地把26吨重晶石粉一袋一袋背进了井场,确保了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2007年8月,在采油五厂一口井施工中,由于含砂量过大,泥浆罐沉砂达1米多深,堵住泥浆罐出口,造成泥浆无法正常循环,党员明建军第一个跳进泥浆罐中清理沉砂,泥浆中的化学药品烧红了他的皮肤,但他全然不顾。在他的带动下,全体职工积极参战,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清理任务。
2006年,胡志强接过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的接力棒,“一旦拥有铁人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他带着这支英雄的队伍再建奇功。同年,1205钻井队成功打出大庆油田首口水平取芯井,取芯长度是339米,取芯收获率99.15%,这也创出了全国最高纪录,实现了单一井型向复杂井型、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双跨越。
让“铁人”走得更远
如今,老一代铁人创业时期的艰苦环境已经不复存在,钻井队员们不用再像铁人王进喜那样冒着严寒跳到水泥池里,但野外作业带来的考验依然严酷,冬天他们要承受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夏天还有成群的蚊虫叮咬。2006年,1205钻井队凭借综合实力,一举打入了苏丹钻井市场,实现了铁人“把井打到国外去”的夙愿。
地处苏丹东南部的热带草原井场,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站着不动也会大汗淋漓。“脸晒脱了皮,常常是一天喝下十几瓶水,还是感觉渴。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干劲不减,标准不降。不到20天,就高效优质打完了第一口井。”胡志强自豪地说。
为按期达到开钻水平,在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面对酷热、传染病和随时可能发生的枪战等不利因素,项目经理李新民带领职工每天坚持工作12个小时,经过10多天的艰苦拼搏,使钻机一次通过甲方和第三方检测,达到国际API标准,获得钻井施工许可证。合作方接连赞叹道:“中国人真了不起!”如今,这个队已经在国际市场叫响了铁人队的品牌。
50多年来,铁人精神薪火相传,钢铁队旗鲜艳如初。永远过硬的1205钻井队,被授予“钢铁钻井队”“卫星钻井队”等称号,荣获大庆石油管理局和黑龙江省先进党组织标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基层建设“百面红旗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殊荣。这支队伍更让我们看到,不管时空如何变,“铁人”从没有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