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7日讯 绥化学院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密立足处在地方、靠近农村的实际,积极寻找服务地方、服务农村的突破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扎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是组织学生实习支教,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为加强学校周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根据农村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师资匮乏的专业和层次,挑选优秀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并建立健全了实习支教工作机制,引导支教学生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备课,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把学院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带到受援学校,充分发挥了实习支教的“造血功能”,有力有效地提高了受援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受到了受援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好评。同时,支教活动也真正让学生们走出书斋、走进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锻炼中接受艰苦奋斗教育、劳动养成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共派出273名学生到海伦、肇东、安达、兰西、庆安、绥棱、青冈等地的108所乡村中小学实习支教,已经成为所在学校的重要教学力量。
二是送科学发展观进社区,服务基层理论宣传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头脑、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户的要求,让广大社区居民在家中就可以了解科学发展观对百姓生活的意义,学院组织党员干部和学生党员深入北林区紫来办事处朝阳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科学发展观宣讲活动,结合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鲜活的事例,向社区党员群众讲述科学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理论问题。针对部分社区老党员年老病弱、行动不便的实际,还组织学生党员到其家中进行谈心式宣讲,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通过开展宣讲活动,丰富了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让社区党员群众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也使党员干部和学生党员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三是向市民开放图书馆,服务地方科技信息文化建设。为充分发挥学院图书馆作为绥化市最大图书馆的馆藏科技文化信息资源的作用,向绥化市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服务,学院针对市民的阅读需求,免费面向绥化市民开放了图书馆,并从绥化市发展特色经济的需要出发,筹建“寒地黑土特色资源数据库”,为地方发展提供方便快捷、有新意、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料。学院还采取了向暂时不能来馆借阅的读者提供送书上门服务、向有阅读条件的读者开放电子书刊和电子阅览室、向不方便来馆阅读的读者提供书刊目录、向不具备电脑阅读条件的读者提供阅读材料复印件等便民措施,使图书馆不再是本校师生的“专利”,方便了市民“充电”,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四是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友情1+1共享蓝天”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和学生党员深入农村,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以班会、主题团活等形式,进行广泛动员,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加帮扶活动,并制定了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帮扶计划,积极为留守儿童捐赠书籍、衣物、学习用品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而少人照料、精神缺乏关爱、心理缺乏疏导、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问题,组织有关院系与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联合开展了“沟通方式与技巧”、“如何帮助忧郁型青少年走出阴霾”、“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特征”等专题辅导班,对留守儿童进行知识辅导和心理疏导,并组织学生党员通过与留守儿童写信、家访、文艺联欢、趣味体育比赛、捐赠物资等形式开展关爱行动,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心理上慰藉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生活上支持他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注留守儿童活动中,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也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投身社会,成为学校品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截至目前,学院已与绥棱、望奎、兰西等地的11所农村中小学近300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学生累计参加活动近500人次,捐款捐物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