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又诞生出震动世界的科研成果。日前,一种新型人用H5N1禽流感冷适应致弱活疫苗在该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制成功,令国际同行纷纷侧目。5月1日,这项研究成果发布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大众科学图书馆·病原》上。6日,记者走进了哈兽研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

哈兽研科研人员在工作中。
冲击人用禽流感疫苗
据了解,在禽流感病毒中,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国际公认的最具危害性的病毒,目前已经在全球60多个国家的家禽或野禽中流行。该病毒能够从禽类传播到人类,从2003年以来的15个国家的感染病例显示,死亡率高达61%。专家指出,尽管目前已确诊的H5N1人禽流感病例均为单发特征,但并不排除该病毒将来在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渠道水平传播,造成疫情大面积流行。而防控人禽流感大流行的唯一有效手段,是对人进行疫苗免疫。面对严峻的形势,世界各国纷纷瞄准这一领域进行攻关。
在研究禽流感疫苗领域,哈兽研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有着丰富的经验,曾经成功研发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使我国在禽流感暴发初期便有效控制了病毒蔓延趋势,又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用一种疫苗防治两种家禽重大烈性传染病的“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使养殖户的防疫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主持该实验室的陈化兰博士在美国留学时也曾研究过人用流感疫苗,因此从2006年开始,陈化兰又带领她的团队向这一领域发起冲击。
其间,国际上已经有人用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获准生产并少量储备。但是已有的灭活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弱、生产工艺复杂的缺陷,而且需要配合使用有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负面作用的佐剂方能实现免疫效果。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即便启动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所有的生产能力,大概也需要4年时间才可以生产出足够的灭活疫苗防止人H5N1禽流感流行。生产能力和原材料的制约,大大降低了使用灭活疫苗应对人禽流感流行的现实可行性。
试验中连续9小时不进食
据哈兽研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介绍,科研人员们利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猕猴进行了新疫苗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免疫后可完全阻止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猴体内的复制,免疫猴在实验观察期内表现完全健康。而攻击病毒在未经免疫的对照猴肺脏内大量复制,引起急性病毒性肺炎、发热、食欲废绝等与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极为相似的症状。
记者在哈兽研看到,在离陈化兰的办公室不远处,赫然挂着写有“P3实验室”字样的牌子,里面就存放着这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潘朵拉盒子”。P3实验室,是我国目前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实验室,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高致病性病毒,都存放在这一级别的实验室中。因此科研人员在进入前,要换上专业的防护服、呼吸机,将整个人全副武装起来。而进P3实验室对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来讲却成了家常便饭。
“研究新型人用禽流感冷适应致弱活疫苗,在免疫评价阶段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在P3实验室进行猕猴的免疫保护试验。”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姜永萍博士介绍,最多时一天要解剖6~8只猴子,从早晨8时30分进入实验室,到晚上6时结束,其间,科研人员一分一秒也不能离开,这就意味着连续9个多小时不能吃喝,也不能去洗手间。一天下来,体力透支在所难免。
新疫苗有望对人实现完全保护
新疫苗有望对人类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实现完全保护。与此前已有的人用禽流感灭活疫苗比较,新型活疫苗有着革命性进步,不仅免疫效果更加可靠,而且使用方法简单,从鼻腔喷入即可。活疫苗制剂由鸡胚繁殖后直接冻干产生,免去了灭活疫苗生产过程中浓缩、灭活和纯化等漫长而复杂的工艺,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
尤为值得乐观的是,由于新型活疫苗抗原含量极少,生产所需鸡胚原料仅有灭活疫苗的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因而具备了规模化生产和大量储备的条件。根据现有研究资料表明,该研究成果在国际相关领域居最前沿水平。
“我们对该疫苗预防人H5N1禽流感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陈化兰透露,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正在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推进新型疫苗的临床评估研究,以期尽快投入生产和储备。
对于眼下正在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陈化兰表示,在H5N1活疫苗研究的基础上,由国际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建立的平台,有能力针对其他新出现的流感疫情快速研发出新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