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就业
搜 索
职教培训成就业新途径 大学生“回炉 ”职业技校
2009-05-20 09:43:57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姜斌 林乐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数控专业高级班学生在齐二机床集团重加事业部顶岗生产实习。齐工摄

  东北网5月20日讯 哈尔滨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开设的“服务外包BPO高级技工班”,首批40名学员中有26人是大学毕业生;而在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技校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班级——数控技术本科高级班,30名学生均是来自各大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其中21名大学生通过“回炉”已成功就业。记者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日前举办的我省技工教育咨询日获悉,2008年高校毕业生选择到技工院校“回炉”学技能的占技校招生总数的8%。金融危机下,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成为就业的一个新途径。

  走出校门寻找就业定位 大学生当蓝领求职思路的“拐点”

  在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王凯的人生没有按划定的轨迹发展,而是发生了逆转。王凯原是一名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2008年的春天,他开始奔波于各地的招聘会,结果是一次次的碰壁。他说:“沸腾的热血像浇了氟利昂一样凉了下来。”后来他在齐齐哈尔市的一次招聘会中看到齐二机床集团技工学校数控技术高级班招生,专门招收应往届大学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可以直接进入齐二机床集团工作。在网上对齐二机床集团和齐二机床集团技工学校进行了一些了解和一番思想斗争后,王凯报了名。

  王凯参加了齐二机床集团技校的数控技术本科高级班学习后,现被学校择优分配到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重加事业部工作,主要是数控机床电气部分的维修工作。“我现在一个月挣2500元左右,再也不用‘漂了’。虽然没当上老师,但我能养活自己了,而且以后发展前景也不错。”王凯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

  据齐二机床集团技工学校教学校长柳丽华介绍,随着数控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装配、调试、操作和维修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技校生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技术的要求,而社会上有很多的大学生却为找不到工作发愁,学校看到这些情况后,决定招收大学生,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这个想法和集团公司“一拍即合”。2008年四五月份,学校相继成立高级数控专业“特殊班”——本科班和专科班。其中本科班30人,专科班48人,这个“本科班”里的30名大学毕业生分别来自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天津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还有一名研究生。他们在齐二机床集团技工学校经过3个月的数控专业课学习和9个月的顶岗实习后,已有21人顺利进入齐二机床有限公司,成为高级技术工人。曹春雨原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体育系,半年的时间迅速提高了技能,现操作75吨跨160数控落地铣镗床,已成为副级工。王凤军原毕业于齐大的中文系,现已提拔到计划室工作并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计算机专业专科的谢鑫,参加数控专业专科班学习,不仅学到了数控知识,还将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派上了用场。他说,当初在原来学校学习纯理论的东西多,在这里结合实际的知识多,并且知识能融汇贯通,实践中上手快,自己有自信成为操作机床的多面型人才。由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接受能力强,很受企业欢迎。


 

  订单培训搭建就业平台 技校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到95.6%以上

  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处处长孙同波介绍,从2003年以来,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到95.6%以上,今年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反而稳中有升,就业率将达95.8%,技工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很多学校与企业的培训订单已经签到2012年。全省81.3%的技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18.7%的毕业生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20多个省市的200余家企业获得稳定高质就业,而且为大学生就业搭建了平台。我省技工院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按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开设机械加工、数控机床、焊接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电子商务、制药、汽车修理、电器维修等300余个专业。

  “技校之所以能吸引大学生‘回炉’,是因为技校都实行订单培训,有90%以上的学生为定向培养,学生入学即有就业岗位,而且会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边洪霄说,围着市场转使技校赢得了这些大学生的青睐,现在哈尔滨正在进行地铁建设,哈尔滨高级技工学校首次设立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为地铁建设和运营提供技术人才。目前,该校的学生都不够分的,企业要400人,该校只能提供200名毕业生。

  孙同波说,技校依托所属企业,发挥特有优势,也使就业渠道进一步稳定。如齐二机床技校隶属于齐二机床集团,该集团是我国大型数控落地铣镗床生产基地。学生毕业三年后多数成为生产骨干,月薪三千元到一万元。中国一重技师学院多年来为所属企业中国一重集团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其生产一线技能骨干95%均为该校毕业生。

  一些技校还很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强化就业指导,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牡丹江技师学院在学生入学时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性格分析,初步完成职业生涯设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学院注重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对毕业生择业方法、择业技巧进行指导并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香港寿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用人单位对该学院的毕业生赞不绝口。

  柳丽华说,我们学校的数控专业本、专科班不仅有学习过数控的工科学生,也有学习中文、计算机等其他专业的学生。针对这种专业混杂的情况,学校的老师将每个人的不同专业记录下来,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毕业于黑龙江电大的孙鹏上学期间学习的是文秘专业,毕业后曾做过文秘工作,后来他来这里学习。我们校不是像其他学校一样使用现成的教材,而是结合工厂里现实的东西,把加工产品的图纸、实物等拿来给学生学习,与集团车间现实的生产活动结合得非常紧密,任课教师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集团高级工程师和专家型学者,讲授的知识实践性非常强,这让孙鹏获益匪浅:“面对就业,我们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技工学校为我们搭建起就业的平台使我们不再失落。”

  重在实践杀出就业出路 高校课程设置亟待调整

  耿鑫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眼瞅着要毕业了,可是工作一点着落也没有。有朋友建议他去技校学点技能,好找工作。可耿鑫总觉得接受不了,总觉得做技工低人一等,他父母也觉得那样的话大学就白念了。对于这种现象,孙同波认为,一个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永远需要不同的社会分工,现实社会的人才结构,决定了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只要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价值,“蓝领”也同样能超越平凡。大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在国外的一些国家并不鲜见,是终身教育的体现。

  大学教师郭涛认为,“回炉”现象也向高校发出了学生专业知识不牢固、实践操作能力差、课程设置不科学的“警报”。一些企业要求新进的员工能够直接上手,并精通某一领域的工作,但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过于宽泛,无法胜任工作。如果实行“回炉培训”,打造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肯定会非常感兴趣,另外,大学院校应该不断随着市场需求调整学科设置,使学生学有所用;应把产业调整和企业升级过程中带来的新需求融合到高校教育教学环节中,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大学生的潜能,提高人才的“含金量”。另外,学校应开设职业规划指导,使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避免教育资源和成本浪费。总之,只有多管齐下,把“适销对路”的人才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重视,才能实现资源和人才的合理配置。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