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1日讯“我从艺三十年,先后参与50余部话剧的创作与演出,饰演了50多个不同的角色。然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使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仍然是话剧《野草》、《一人头上一方天》和《风刮卜奎》。”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我省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艾平深情地说。
在近日举行的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评审委员会专家在全封闭条件下,对全国选报的80余名角逐梅花奖演员的演艺录像进行仔细初评,有40余名演员被淘汰,进入决赛的演员共有41名。决赛分南北两个赛区,而最终荣获梅花奖的,只有30名。艾平获此殊荣,实属不易。此前我省有13人曾获梅花奖,白淑贤更曾摘得二度梅花奖,艾平成为我省第14位梅花奖得主。
谈到让齐齐哈尔话剧团和艾平本人都获得如潮好评的齐齐哈尔话剧团最新力作《风刮卜奎》,作为团长的艾平深有感触地说:“在许多人看来,国家级的大剧院每年创作出一部堪称精品的剧目不是一件难事。可是对于市级院团来说确实难上加难,八十年代我们创作了《野草》、九十年代推出了《一人头上一方天》、进入21世纪我们要做什么?第一次与编剧张明媛同志商谈合作意向时,我们是不谋而合、一拍即成。准确的说这十年间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子劲儿,一股要打翻身仗的劲头。我们是同生在这片黑土地,对它具有300多年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情感。于是,酝酿在作者脑海里近十年的《风刮卜奎》这股‘风’,由此便‘刮’起来了。”
由艾平饰演的“德平”是《风刮卜奎》的主人公,她是这座城市性格的象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决定着这里的人们特有的文化传承和气质品格,她豁达、开朗、坚韧、包容。艾平说:“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我并没感到畏惧,而她的难度在于年代跨度比较大,要从年轻的少妇演到百余岁的老人。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怎样把一个女人的一生准确、生动、鲜活的演绎出来。这的确很难。每场换景的时间很短,在这期间还要换服装、发式,每一幕就是一个年代,演员这个时候应该是比较忙乱的,灯光一起,演员马上就要转到下一个年段的人物状态中去。这对演员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更是一种历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出磨砺、总结,我觉得演员此时首先要沉稳,调整好呼吸,想一想马上要进入的人物状态、年龄以及发音位置、语言与外部节奏应该是怎样的……”
《风刮卜奎》的排练着实让齐齐哈尔话剧团的演员们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过去演戏“与人与物交流”是有对象的,而这个戏的风格很多时候是要求演员不一定直接交流。初排阶段确实很难受,不但年轻演员不适应,艾平等几个经验丰富的老演员也“顺”不过来。这种感觉直到细排以后,才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风格的表现形式,逐步调整过来,以至经过数十场的演出愈演愈好,越来越自如和流畅。
今年46岁的艾平,1979年考入齐齐哈尔市话剧团学员班,199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专修班。1999年起先后担任话剧团艺术室副主任,业务副团长,团长。她先后在三十多部大型话剧中担任主要和重要角色,另外还参加了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在艺术创作中多次获得大奖,如黑龙江省“精品工程奖”、黑龙江省表演一等奖、文化部“文华奖”表演金奖、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新剧目奖等。2005年被评为齐齐哈尔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从艺几十年来,她始终如一的勤奋和对戏剧事业永不改变的热爱,终于攀上了中国戏剧事业的最高峰,成为梅花奖得主。
回眸来时路,艾平感慨万千:“当静静坐下来,思考回味这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也是蛮有意思的。第一个十年,因为年轻,完全是本色的,平时因少言、内向,所以被分配的角色大都是文静的、贤惠的、含蓄的,如果导演要求大叫或大哭几声,完全会不知所措,没有一丝感觉;第二个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也丰富了一些,加之积累了很多艺术实践的经验,开始有了要尝试改变戏路的想法,于是根据戏的需要,去寻找在生活中本不属于我的节奏、不属于我的性格,努力地追求在舞台上的表演要有张力、有力度;第三个十年已在过程中,每看到一台好戏,某一个好演员,都会激动得难以入眠,年轻的演员们赶上了好机遇。她们有形象、有文化、有悟性、天资聪慧、勤奋上进,我突然发觉已过不惑的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在艺术创作上我自认为算是一个有追求的演员,‘德平’的塑造让我体验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活法儿,如何面对艰难、如何面对荣辱、如何面对不幸。可以说演员在塑造角色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我、丰富自我,它让我们提高表演技艺的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生活视野,使我们更加成熟,更加懂得生活、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