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1日剑阁讯 (记者王巍) 从剑阁县新城区驱车行进5公里蜿蜒山路,何登荣的新家就坐落在下寺镇友于村一组。
![]() |
何登荣门前的对联表述了心中的感激之情 |
在去年的5•12大地震中,何登荣一家痛失家园。忆起当时的情景,她仍然心有余悸:“一家三口正挤在一起看电视,房屋猛然间晃动起来,我是最后跑出去的。”
相对于剑阁县整体的受灾情况,友余村受灾并不很严重,这得利于村落的多数房屋都建造在地势平缓的山坳之中。由于何登荣一家独处在半山腰上,强烈的震动使房屋彻底垮塌:“几十年的老屋了,幸好人跑出来了,幸好人跑出来了!”
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原本艰难的生活更加艰辛。
一如山中的每户农家,稀薄的田地仅够维持一家人填饱肚子,村里的很多人都靠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何登荣的丈夫有一手瓦工活,却因身患肺结核病,不宜过度劳累。“他去年一年才干了20多天活,孩子的学费都是借来的。”
何登荣也曾外出打工,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却落下颈椎病、骨质增生的顽疾,“赚的6000元钱,还不够看病呢。”
窘迫的生活并没有使何登荣一家放弃追逐幸福生活的权利,在辛勤和努力下,丈夫的病情得有效的医治,外债也一份份被偿还。
正在一家人满怀憧憬和期待之时,灾难却不期而至。
何登荣的新家是一幢三间的砖瓦房。白璧灰瓦在正午的阳光中明亮大方,在临近的老房子映衬下,格外显目。
门前一副楹联代替主人诉说了房屋的来历——遭天灾大地震千年不遇,建新居黑龙江万里相帮。
遭遇不幸后,何登荣一家只能在自己搭建的简易板房中艰难度日,“饭都没法做,赶上雨天,屋里屋外就没有什么区别。”
“5•12”地震共造成剑阁县55.5万人房屋受损,4.6万户受灾群众房屋急需恢复重建,45049户农村灾民面临越冬困难。按照黑龙江省援建工作“救灾、救民、救急”的原则,经村委会统计上报,友于村中三户与何登荣同样命运的家庭得到了来自黑龙江的援助。
二个月的时间,一幢使用面积60余平米的房屋拔地而起。何登荣一家也终于告别了几月来艰难的生活。
去年腊月二十七那天,何登荣特意去买了一小挂鞭,庆祝乔迁新居,也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添丝喜气。
屋中没有家具,一条系在房间右侧的麻绳上挂着一家三口的全部衣物,一张简陋的双人床上摆放几副被褥,几块木板搭凑的架子上摆放着米面、豆油,一台21寸的电视机是家里最值钱的物件——那是地震之时何登荣冒着生命危险抢回来的。
“衣服、被褥和食物都是别人给的,有亲戚,有社会的捐赠。”说到这,何登荣的双手紧握着衣角,砣红的脸上充满羞赧。
地震使这个家庭一无所有,13岁的女儿正在中学读书,严重的疾病令何登荣丧失劳作的能力,沉重的生活像一只扼住咽喉的巨手,令人窒息。
灾难无情人有情,关键之时,来自黑龙江的孙老板向这个不幸的家庭伸出援助之手。
“孙老板说会供我女儿读书,直到大学,前天他还送来2000元钱和一些食物。”
令何登荣一家和孙老板结缘的桥梁是黑龙江援建指挥部大力倡导“一帮一”爱心工程,旨在动员企业或个人帮扶困难户渡难关。在剑阁,像何登荣这样的“一帮一”收益对象共1051户,建卡绝对贫困户698户,每户补助2万元,相对贫困化353户,每户补助1万元。来自黑龙江的30余家企业和指挥部达成了对口帮扶意向。
“地震后,原本淘气的女儿懂事了很多。”提起地震对孩子的影响,何登荣欣慰中充满辛酸,女儿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希望。
何登荣的生活逐渐迈入正轨。
经黑龙江援建指挥部的协调,她每天都会到下寺中心医院接受免费治疗,丈夫也在正在建设的援建工程中干上老本行。
“他每天能赚回100多元钱呢。”何登荣语气中充满欢喜,这笔钱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有着特殊的意义。
直到我们要走了,何登荣才想起拿出糖果和瓜子,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不善言辞,“感谢指挥部!感谢黑龙江!”
从何登荣的新家向对面的山坡望去,那片湮没在杂草中的瓦砾曾是她生活了十五年的家园——一年前,她失去了它!
而今,手扶着门框向我们挥手告别的何登荣似乎也在告别昨天。
她知道,她将在属于自己的新居中生活十年、二十年……一辈子,她和她的家人将在这里守候希望,迎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