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原哈尔滨俄侨谢苗诺娃:糖葫芦冰棍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2009-05-22 17:43:47 来源:东北网  作者:毕晓红 周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2日讯 题:原哈尔滨俄侨谢苗诺娃:糖葫芦冰棍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东北网记者 毕晓红 摄影 周娜

热情的埃米利娅为客人煮咖啡

  “我很幸运,在这次参加活动的人群中找到了自己在哈尔滨时的邻居,还有许多弟弟当年的玩伴。”5月19日,记者来到了谢苗诺娃•埃米利娅•玛蒂索芙娜所居住的酒店。这位来自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老人是专程来哈参加世界各地哈尔滨俄侨聚会的。温馨的客房里,伴着咖啡的香味,年近古稀的埃米利娅开始了讲述。

  “得到来哈参加世界各地哈尔滨老俄侨《春天的舞会》活动的通知后,高昂的费用让我也曾经犹豫过,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我还是决定来了。我们都已经有50多年没见过了,互相之间也没有过联系。所以仅仅从外貌上已经辨认不出彼此了,只是记得当年朋友的名字,当有人告诉我自己是谁的时候,我就会先在照片上找出他们年轻时的模样,这样才能对上号。”

埃米利娅向记者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1898年,我的先辈追随建设中东铁路大军来到了中国,我的祖父是中国人,祖母是俄罗斯人,外祖母是拉脱维亚人。我的父母亲都出生在哈尔滨市。母亲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在哈尔滨生活期间,她曾在一家俄罗斯医院里当翻译。我出生于1940年。我们家住在如今的南岗区马家沟附近。我是在苏联学校上的学,1958年随家人离开哈尔滨前往俄罗斯投奔姨妈时,还差半年没有中学毕业,后来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又继续学习了半年,才获得了毕业证。”


  “母亲两年前刚刚过世,生前经常给我们讲当年修建中东铁路时期的情况和我们在哈尔滨的生活。我的父亲去世后,多病的母亲带着我和年幼的弟弟度日艰难,曾经不得不靠变卖家里的物件维持生活,后来母亲又沿街卖牛奶维持生计。我家附近有一家中国人开的小商店,我们没有钱的时候,店主总是先赊给我们货。每当回忆起这位中国人时,我和母亲总是感到很温暖也很感动”。

埃米利娅(前排右)和朋友们

  “在哈尔滨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学校别有特色的周末晚会让我至今难忘,那时,晚会上除了一些答题竞赛之外,学生们还表演节目。我喜欢跳舞,特别是华尔兹跳得好,只要是我和我的舞伴上场,每次都获奖。我们还和中国学校一起联欢。有的时候,如果不愿意上课,我会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去中国的小饭馆,买上几个包子,坐在那里聊上半天。有时,为了防备别人找到我们,我们还会躲到傅家甸,放心地玩儿,一直到放学的时间再回家。有一次,我和一个要好的同学淘气,上课时藏到了黑板旁边存放物品的柜子里。一位中国老师开始上课了,我们坐在闷热的柜子里偷偷地听老师讲课、同学回答问题。正在窃喜的时候,传来了老师的脚步声,我想,糟糕,可能是老师的粉笔用完了。脚步声越来越近,我们吓得摒住了呼吸。突然柜子的门被打开了,老师先是吃惊地睁大了双眼,短短的几秒钟过后,他拿出几根粉笔,平静地关上了柜子的门,随后继续上课。对于他的冷静我们很吃惊,同时也为自己的错误而担心。没想到,这件事情老师再也没有提起过。”

  “还有东正教主显节的冰上洗礼,让我的记忆也很深刻。我们在封冻的松花江上打滑梯、坐冰爬犁。参加活动的人中有俄罗斯人,还有当地的中国人,大家一起和谐相处。松花江、太阳岛和庙台子,也是我和伙伴们们常去休息的地方。今天我去了江边的早市,又看到了自己小时候最爱吃的东西–地瓜。那时,母亲外出卖牛奶回来时,总会带回一些好吃的东西,地瓜、糖葫芦、冰棍、冻梨、樱桃、月饼,至今它们的味道还记忆犹新”。

  “从哈尔滨启程去苏联的时候,因为中国货的质量好,样式又漂亮,所以,我母亲用卖房子的钱给我们每人买了好几套衣服和皮鞋,为了能把这些东西顺利带到苏联,过苏联海关时,我们都尽量把衣服穿在身上,我自己就套了好几件毛衣。”

  回忆起在哈尔滨的生活,老人禁不住多次开怀大笑。

  离开中国39年后,埃米利娅于2007年中秋节期间第一次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哈尔滨,高大的建筑、干净的城市,在熟悉的街道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学校,建筑保存得与从前一样。家乡的巨变让她惊讶的同时也倍感自豪。回家后,她逢人便讲哈尔滨的变化和独特的魅力。

  最后,埃米利娅深情地对记者说:“这次来参加这个活动,对于我来讲,是一个历史时刻,美好的记忆会陪伴我一生。中国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身为一名哈尔滨人我为此而高兴。”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