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乐剧《蝶》制作人、艺术总监李盾接受记者采访 |
东北网5月24日讯 题:我们一定得改好了,拿出去就要具备国际水准——访音乐剧《蝶》制作人、艺术总监李盾
记者 印蕾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爱,是种飞翔的方式,不唱浪漫的情诗,我热爱,于是我坚持!”
“在我们这个时代里,爱,是我斗争的方式!不给任何人解释,我相信,于是我——坚持!”
舞台上,演员们高唱谢幕曲荡气回肠;舞台下,近3000名观众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去。
这一幕出现在5月23日晚上的北京展览馆剧场。应第九届“相约北京”演出邀请,音乐剧《蝶》在首都的舞台上又一次掀起了一股热浪。
“剪每一段都要我命的”
在国内外演出121场,观众10多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2000多万元,《蝶》剧在大获成功的同时,亦在争议中不断修改。
《蝶》剧制作人、艺术总监李盾告诉东北网记者,“任何事情都是有过程的,不可能一步到位。艺术作品也一样,不能一次达到完美,而需要认真梳理,通过不断地修改,逐步完善。”
于是观众们发现,今天呈现在他们眼前的《蝶》剧,故事更紧凑了,舞台效果更绚烂了。
李盾介绍说,《蝶》剧的本次修改在诸多方面都有突破。例如,复合激光手段的运用、加拿大魔棒技术的引进、扇子等中国元素的加盟……“总之,我们就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打动观众。”
有细心的观众发现,此次改版的《蝶》剧时长由过去的近3个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2个小时。对此,李盾表示,这样的修改意在让故事节奏紧凑,更适合现代人的收看心理。
而对李盾来说,观众的快乐多少是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的。“我剪每一段都是很痛苦的,因为每一段我都太喜欢了,剪每一段,都是要我命的”。
“我相信《蝶》可以在世界流通了”
此次演出是《蝶》剧的“封稿”之作,接下来《蝶》剧将进入巡演期。李盾介绍说,除在国内进行巡回演出外,《蝶》剧还接到了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约请。
“最让人兴奋的是,《蝶》将参加美国音乐剧节的演出,而推荐我们参演的竟然是韩国音乐剧评委会。今年3月,《蝶》剧在韩国演出的大获成功,让韩国音乐剧评委会认为《蝶》不仅可以代表中国,也可以代表亚洲。届时,一部分演员将用英文来进行演唱。”
美国百老汇资深音乐剧制作人托尼,前后共观看了6遍《蝶》剧,“真的是一遍比一遍好”,美国同行的肯定,让《蝶》剧创作团队更加信心十足。
“所以我说,一定要改好了,拿出去就要代表中国文化,拿出去就要具备国际水准”,李盾坚定地说,“我深信现在的《蝶》已经是流通的了,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流通。”
“让音乐剧回归大众”
从试演、首演、巡演再到海外商演,《蝶》的成长速度难以想象的快。“中国的音乐剧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这是来之不易的。”李盾说。
“我们还是希望做大众文化,而不是一说到音乐剧,大家就认为那象牙塔里的东西,让人触摸不到。音乐剧应该是广泛流传的,成为能够吸引大众的东西,让观众愿意花钱买票而来,带着感动离开。让音乐剧回归大众是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我相信,于是我坚持!”这是《蝶》剧高潮部分的经典唱词。李盾说,这句他最珍爱的唱词也传递了他的信念。要将“音乐剧进行到底”的李盾向记者透露,下一步,还将把邓丽君的故事搬上音乐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