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加工厂内堆积如山的塑料废品。
六月的天,沿着哈东路开车走过阿什河大桥,整洁的路面和两旁葱郁的树木会让你觉得这里很美。如果不经意间拐进路旁的岔道,你的感觉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路两旁堆满小山般的塑料垃圾,空气中混杂着各种刺鼻的味道,轰隆隆的机器声,冒着黑烟的烟囱……
这里就是哈尔滨最大的废旧塑料加工厂集中地,而沿着小道走上100多米就是阿什河,二十多家工厂每天有上千吨的污水直接排进阿什河,所以远远就能闻到阿什河的恶臭。3日上午,记者会同哈市道外区环保局工作人员来到这里,本以为这些排污的厂子会是一些没有手续的黑加工厂,可令记者惊奇的是:家家证照齐全,全是“合法”企业。
东北网6月4日讯 题:阿什河沿岸小厂均无排污设备
塑料厂“黑水”直排阿什河上午9时许,记者沿着小路走进路边一个院子,看到满院堆满各种塑料瓶,乍看就是个垃圾场,但轰隆隆的机器声提醒你这是一个工厂。院子内各种塑料废品按照矿泉水瓶、机油桶、涂料桶等分门别类地堆放。几名满身油污的工人正在挑选塑料废品,准备进行粉碎加工。
在院子东北角有一个简易的棚子,棚子下有两个水池和一台粉碎机。粉碎机轰轰响着,把满是油污的红色黑色机油筒等粉碎,然后再推进水池里冲洗。满是油污的水中飘浮着花花绿绿的塑料碎片,工人拿笊篱捞出塑料碎片,污水就顺着水池下方小水渠流出去了。水渠穿过厂墙,记者走到墙的另一侧看到,水渠直通埋设在墙角处的地下管道,顺着管道,污水就这样直接排进了阿什河。
院子南侧有一排厂房,厂房内机器轰鸣,房顶的烟囱冒着呛人的黑烟。三四名脸上全是黑灰的工人正在将塑料碎片投入熔炉,塑料碎片经过热熔、挤压、拉抻、冷却、切割,最后被制成细小化工原料的塑料颗粒。满院子找,记者也找不到任何处理污水的设备。

塑料加工厂的排污渠。
工厂老板娘:俺们啥证都有这时,看到记者和环保人员,一位30多岁的女人笑咪咪地迎上来,麻利地拿出一大堆证件——哈尔滨农垦青年联营废品收购部营业执照、临时排污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排污费及监测费收据。
在排污许可证上,记者看到除了卡着黑龙江农垦总局环保局哈尔滨分局的大红戳外,排污水种类、排污吨数、排污浓度等相关数据都是空白。
“不用看,上面卡戳了,不是假的。”这个女人就是工厂老板娘,安徽淮北人,叫段明芳。段明芳和丈夫来哈尔滨捡了8年垃圾,摸到这个门路就在这里开了这个厂。她说,厂子属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哈尔滨分局青年农场的废品收购部,所有手续都是经农垦办理的。
“工厂没有任何排污设备怎么能拿到排污许可证呢?你们这样排污没人管吗?”
面对记者这样的疑问,段明芳有点不太理解:“我们这一片厂子和俺家一样,谁家也没有排污设备,但都有许可证呀。再说俺们每年排污费一点也没少交。他们(农垦系统管理人员)也说过让俺们整改,可谁也没改。大家都这样干,我们厂子才干一年多,他们都干十多年了,啥排污设备俺们也买不起。”
二十多家厂每天排污上千吨
走出这家厂子,记者又来到哈尔滨农垦青年兴富废品收购站和哈尔滨农垦青年嘉伟塑料收购站。和段明芳家的厂子一样:每家厂几乎都是一个大垃圾场,每家都是青年农场的一个废品收购部,每家都把污水直接排进阿什河,每家也都能拿出所有的合格证件和交费票据。
记者了解到,附近这样规模的厂子有二十多家,很多都是外地人开的,也有少数本地人开的。他们多是先从事塑料废品收购,后来从青年农场租地,建废品收购部。名义上是废品收购部,实际上都从事塑料加工。
对于道外区环保部门检查相关证件,这里几乎每家都很坦然。谈到他们这样排污将严重污染阿什河时,这里的人说,这跟我们没啥关系,你们应该去找农场呀。
同行的道外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侯波给这里算了一笔账:现在每顿塑料颗粒能卖到近三千元,平均每家每年能生产几十吨塑料颗粒,每年的收入一般在20万元左右。而这样的产量,每家厂子每天得用水差不多50吨左右。这片地方有二十多家这样的塑料加工厂,每天就得有上千吨水排向阿什河,这里的厂子很多都已经干了十年左右。
侯波说,这些厂子的原料来源复杂,其收购的废旧塑料中既有医疗垃圾,又有农药、机油、化学原料等危险品容器和包装物。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病菌及汞、镉、铝、氰化物、苯等有毒有害物质。
据他介绍,这些厂子虽然地处道外区,但道外区相关部门对这里并没有管辖权。此处为省农垦总局管辖的工业加工区,占地面积大约在12万平方公里左右,主要位于阿什河西岸,如今场地多被出租给个人开办废旧塑料加工厂、步道板厂等,有几十家企业,其中沿着哈东路的废旧塑料加工厂、步道板厂都是涉水排污企业。路北侧多是塑料加工厂,家家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备;路南侧则有很多步道板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