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进入盛夏六月 广场文化“唱”响冰城夜晚
2009-06-07 08:35:3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黄晏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6月7日讯 进入6月,哈尔滨市的各个广场和街心公园分外热闹———

  打车到广场练合唱:“每晚的广场排练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6月2日18时30分许,在爱建奥体中心广场,一支业余广场合唱团在乐曲的伴奏下正在激情演唱《我爱你,中国》。随着广场上休闲的市民及游人的纷纷聚拢,这个大约由200余名市民组成的合唱团又唱起了《我爱你,塞北的雪》……

  合唱团的市民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个复印的歌本,在一位老者的指挥下,分声部演唱,情绪饱满,观众欣赏水准也很高,每每唱至动情处、高难处,掌声、喝彩声随之响起。

  歌声很快感染着人们纷纷放开歌喉,广场上休闲的市民也纷纷加入其中。指挥合唱团的老者是原道里区安静街道办事处退休干部、63岁的杨排。杨排家住学府路,每天骑摩托车来到这里组织大家排练、演唱。只要不下雨,他们每天18时30分至20时30分都准时出现在这个广场唱歌,附近的许多市民每天也都按时来欣赏他们的激情演唱,并参加广场上的各种健身活动。

  从事期货的戴女士每天下班直接来到广场参加合唱团练歌,后来受她的影响,本不喜欢唱歌的爱人李先生也加入到这个行列。现在每天夫妻俩下班后都来这里集合,一起参加排练。李先生对记者说:“以前我不来,后来我觉得没事就来当观众,再后来我就被现场的气氛感染了,也加入到合唱团。我觉得这比以前晚上没事时喝酒、打麻将要好得多,现在身体也好了,没吃任何降压药,血压就降下来了。”

  在松北一家开发公司从事财务工作的曹女士每天下班后直接来到附近姐姐家吃点饭,就赶到广场参加排练,爱人也从家里直接来这里等她一起参加活动。据了解,像他们这样的夫妻团员在这个合唱团里还有十多对,他们说,每天晚上的这段唱歌时间是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自从参加广场合唱团后,夫妻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广场的另一侧,一支身着鲜艳服装的腰鼓队正伴随欢快的乐曲打着腰鼓,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这支腰鼓队的队员都是50岁至60岁的中老年妇女。队长蒲女士介绍,腰鼓队去年10月成立的,大家都是普通市民,但排练非常认真,表演也越来越精彩。

  在广场中部还有一支在地面上用毛笔蘸水写书法的队伍,大家都称之为“地书”。其中既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刚满20岁的农大女学生。56岁的孙仲懿先生是这支“地书”队伍的发起人,他说,通过在广场练“地书”,自己结识了许多喜欢书法的朋友,生活更加充实和愉悦。

  八旬大爷当秧歌队队长:“扭秧歌能治病!”

  在香坊区乐松广场,每天晚上都有两支秧歌队和一个舞蹈队在这里翩翩起舞。其中一支秧歌队的队长是一位叫徐才的81岁的老大爷。老人介绍,这里的秧歌队已经组建十多年了,两支秧歌队现在共有100多人,除了下雨天,几乎每天都在这里扭秧歌。

  据徐才老人介绍,两支秧歌队每晚都来广场扭三个小时左右。秧歌队的另一位负责人王文学大娘兴奋地告诉记者:“扭秧歌把我多年的老胃病都治好了,以前是吃啥药都治不好,自从扭上秧歌后,啥药都不吃,3年多了再也没犯过,扭秧歌能治病!”秧歌队员刘女士说:“自从有了这个秧歌队,我们都由‘闲人’变成‘文化人’了。”

  家住香坊的孤寡老人魏老汉十年前患上癌症,经治疗病情得以缓解,但心情一直很抑郁。自从一年前他参与到乐松广场的秧歌队后,每晚和大家一起唱歌、扭秧歌、聊天,现在不仅心情开朗,整个人都精神了很多。

  外地游客盛赞:“哈尔滨的市民文化素质真高!”


 

  在红星广场,每天晚上都有市民自发组成的歌唱表演,还有近百人伴随悠扬的乐曲跳集体舞,吸引着附近居民和过往游客驻足观赏。

  周先生家离红星广场步行半个多小时,但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一展歌喉。他说,其实现在可以唱歌的地方很多,在家里有组合音响、卡拉OK,也可以约上几个朋友到练歌厅去唱。可是,感受的氛围不一样。我在这里好像融入了一个大家庭,素不相识的人聚到一块儿唱唱歌,距离一下就拉近了。他指指身旁的几个人说:“这几位都是我在这里唱歌结交的朋友。有时候我不来,他们还特意打电话找我。”

  据记者调查,目前哈尔滨市其他地方的广场晚上也都有歌舞表演、东北大秧歌、健身操、交际舞等群众性的文艺表演。这种群众自发参与的和有组织的广场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广场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武汉来哈公出的张先生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刚刚在这里欣赏了红星广场上几位市民演唱的歌曲,哈尔滨不愧是一座音乐城,普通市民的演唱水平都很高!”

  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奉献“文化大餐”打造城市名片

  如今,市民充分利用大大小小的广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广场这一“透明”的公共空间正“催生”着整个城市的文明,广场上唱响的主旋律逐渐渗入到整个城市的每个角落。

  哈尔滨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之所以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欢迎,得益于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

  记者从道里区文体局了解到,围绕广场文化开展的首届道里区文化艺术节已经开幕,活动期间将举行包括中央大街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和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等多项内容。他们还从市民中选出100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聘请专业教师培训后上岗,负责指导全区广场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介绍说,所谓广场文化,一般是指在室外、露天场地上举办,以社会团体和个体为主体,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反映时代风貌为特征的群众文化活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和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使都市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越来越渴望拥有广场文化这样自由、宽松的交流与自我表现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爱等精神需求也日益迫切。广场文化可以缓解城市现代生活和市场竞争给人们带来的紧张、焦躁甚至难以自抑的不安心理。

  董鸿扬说,哈尔滨是一座音乐城,也是避暑胜地,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促进家庭、邻里的和睦,改善人际关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外则可以充分展示哈尔滨市民的风采和良好形象,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誉度,从长远看对哈尔滨市的旅游业、招商引资、城市发展等都有极大的益处。政府各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引导,合理组织,让广场文化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城市名片。

  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市民在享受文化时提升文明

  广场文化的兴起,使人们的一些观念和习惯悄然发生变化。红星广场一位保洁员说,我是一点点看着广场“长大”的,也是一点点看着人们变得越来越文明的。这位保洁员说,广场刚建成时,一些市民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广场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广场文化活动的丰富,现在乱丢脏物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些嗑瓜子的市民手中多半都拿着两个口袋,多的一个是专门装瓜子皮儿的。

  更多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市民说,与其晚上去吃烧烤、喝啤酒,真不如到广场唱唱歌、跳跳舞,这种休闲方式更健康有益。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说,在一个城市里,由于生活环境和民俗习惯的接近,源于共同文化观念的群体意识,通过广场活动得到了强化,在城市社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群众往往具有趋同心理,通过参与和观赏广场的群体活动,参与或观赏者不知不觉中趋同于群体意识,广场的辐射效应就如此形成,也使得哈尔滨市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市文化局文化处处长吴昆说,近年来哈尔滨经过整合文化市场资源,在巩固原有专业文艺团体的基础上广泛发展群众性的文艺团体,依托市内各大中型广场,大力倡导各区县市和办事处及社区的群众性文艺演出,目前已经形成近200个群众性演出团体,演职人员达到上万人。

  有关专家指出,经过探索和培育,如今哈尔滨市的广场文化已经渐入佳境。有关单位和部门从百姓的实际利益、切实需要出发开展工作,逐渐在百姓中培育扶植起一种积极向上的民间自发力量,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提档升级,城市文明的发展也急需培育公共活动和公益性活动。自由开放的广场为都市人走出封闭的独门独户,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一条渠道,有助于形成公共利益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大有裨益。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