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学者说萧红孤寂成就了她的文学风格
郭淑梅:萧红研究要走出去请进来
简介
郭淑梅,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省级重点学科《东北地方文化史》带头人。长期从事地方文化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
近年来,我省开展了一系列萧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目前萧红研究也存在一些制约瓶颈。
首先,萧红研究没能走出去请进来,缺乏国际意识。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韩国对萧红研究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然而,我省的萧红研究缺乏与国内外研究的互动,没能形成长期有效的交流机制。
另外,萧红研究未能进入学科层面,因而无法进行梯队建设。如果解决了学科建设,萧红研究就有了依托。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就可能把我省变成国内外、省内外萧红研究、传承、保护、推广、发展的中心和基地,使中外研究者和游客只有到黑龙江才能看到萧红的真面目、体味到真正的萧红。
何宏:曾为身世考证找到萧红的三姨
简介
何宏,黑龙江商学院(现为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退休后被聘为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过多部诗集和小说。
1978年起,从事萧红生平研究,在萧红身世考证方面取得许多一手材料。
1978年,萧军复出并来哈尔滨作过几场报告。当时,我是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的文学辅导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我在去作协为广大学员取听报告票的途中,偶遇我的小学老师傅秀兰,当她得知后,颇为关注地说:“你可要给我一张票,我是萧红的同学。”从此,我便走上追踪萧红健在同学及故人之路。
一位名叫陈稼的齐齐哈尔友人热情地向我介绍,他爱人姜淑清是呼兰姜家窝棚人,那里住着萧红的三姨。于是,我费尽周折找到当时已92岁的萧红的三姨姜玉凤,她虽然双目失明,但神智非常清晰,通过她详细讲述,我在萧红身世考证方面取得了一手材料。
郭力:孤寂成就了她的文学风格
简介
郭力,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研究。著有《北极光的遥想者——张抗抗论》、《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 、《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等。
东北寂寞的小城构成了萧红童年生活的大环境,而无爱的父母家庭又组成了作家心理感受的小环境,这一切使萧红过早体味了人生的寂寞与悲凉。成年后爱情的挫折与伤害使萧红更加孤寂与悲凉。寂寞造成了萧红个人命运的痛苦,但也成就了萧红的文学风格。她的作品结构是封闭的,情绪是孤寂的,有一种寂寞、苍凉氛围,传达悲凉、凄婉、内省的情绪,成就了独特的萧红式的话语风格,真挚、质朴、简练、抒情。更为关键的是,萧红的写作自始至终具有对人的价值的思考,以同情悲悯的关怀意识来写笔下的人物命运。萧红作品因为关注人的存在,关注造成人生命痛苦的来自于历史、社会、文化、地域、性别等方面的原因,其作品本质上才成为与永恒的人类精神相通的优秀之作,并产生深厚悠久的影响。这是我们今天研究萧红创作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李昕昊:使萧红故土成为人文厚土
简介 李昕昊,哈尔滨市文联副主席、呼兰河萧红研究会会长。著有《梦绕故园,苦难中的坚韧——<呼兰河传>艺术赏析》、《说不出的最痛苦——萧红<失眠之夜>赏析》等文章。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且至今影响巨大的女作家。打造萧红故里文化品牌,是故乡人民的共同愿望,有利于提高我省文化知名度。
保护萧红文化遗迹是营造萧红故里建设的核心之一,我建议,与萧红有关的景点应该重点建设。随着萧红故居的恢复和使用,在西岗公园、沿河带状公园的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突出萧红故里文化。
打造萧红故里文化品牌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呼兰民风、民俗及呼兰历史信息,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展现萧红故里丰厚的文化形象,使萧红故里成为一片人文厚土,把历史文化资源尽快转向市场化轨道。
研究开发萧红故里文化是故乡人民的共同愿望,应该增加群众的参与性,增强市民的荣誉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