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点评
哈师大附中政治高级教师李晓莉
2009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Ⅱ)中的政治试卷在考核要求和试题结构上,稳中求变,体现如下特点:
一、题型、结构、分值比较稳定。
组合式选择11个,为历年最多。设问的类型都是常见的题型,判断、说明是单选的特点,大题中的图表题、分析原因以及怎样做,都是考生熟悉的题型。一个小的变化是38题学科内综合由2008年的3问改为4问,其中经济常识两问,共计12分,哲学与政治常识各一,分别为10分;三科综合题中分别考的是经济与哲学,各10分。
二、落实考核目标,重视双基。
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考查的主干知识有价值量、价值总量的计算,消费者权益,家电下乡的作用,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的作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能力方面突出了分析判断能力、关于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识记”和运用;提炼材料中心主旨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明确设问要求及指向性,参透出题意图。
三、长效热点恒热,突出时代气息。
以改革开放30年为背景,从经济、政治、哲学角度全面考查:38(1)根据图表指出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发展农业的有效经济措施;(3)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党的宗旨出发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的;(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这一热点的切入,印证了长效热点恒热、重点主干知识可重复考的特点。
四、渗透新课程要求,有所创新。
新旧课程的衔接,在本套试卷中有充分的体现。32题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基本原则的表述、34题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表述等,都是新课程的内容。
今年试题特点,启示教师在今后的政治课教学中,要在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上多下功夫,同时加强思维整合方面的训练。这既是高考选拔性功能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