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大庆率先将文物普查结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9-06-17 14:01:2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曾一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普查队工作人员在大同和平牧场半山遗址抢救性保护探查人类头骨。

  东北网6月17日讯 6月13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在这一天,大庆市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工业遗产、第三批文物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是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省首个将文物普查结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是,这些文保单位中,不仅有文化遗址,还有大庆市辖区内中东铁路沿线全部历史建筑,以及上个世纪50、60、70年代的工业遗产。

  石油会战时期工业建筑得到保护

  大庆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颜祥林向记者介绍,大庆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7年6月4日,公布了大庆市第一批18处工业遗产市级文保单位,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油会战时期的工业建筑。2007年11月,成立了大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从机构设立,人员安排,设备购置,经费保障,车辆配备等方面,政府都给予极大支持。

  2007年11月15日,当时为了配合即将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具有历史价值建筑保护的通知》,在通知中要求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各相关单位立即组织人员对本辖区近现代建筑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上报市文物主管部门。并强调,对大庆市境内地下、水下及铁路沿线发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近代不可移动文物,除对文物本体进行现场监护外,应立即向市文物主管部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行处理。要求将已经列入保护的近现代文物建筑如大庆区域内的铁路沿线建筑物、具有一百年以上的民居建筑及公共设施,具有革命历史遗迹的建筑物、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油会战时期的建筑遗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市政建筑物等,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配备保护人员巡查看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破坏文物建筑本体。各县、区人民政府,各中直单位,市政府各直属单位在进行基本建设项目开发前,应征得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勘察鉴定意见。

  由政府确定的保护措施公布后第四天,大庆市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开始。


  普查队工作人员深入南三油库进行工业遗产普查。

  普查结果将大庆历史向前推进千年

  自2007年11月18日起,大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就开始了对大庆市辖区内的文物遗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进行逐项普查。他们打破了以往冬季不做野外考古的惯例,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踏着没脚踝的积雪,在各区、县、镇、村对近现代建筑进行调查,连已经废弃的小站也不放过,使原中东铁路沿线6处25座历史建筑得以全部调查登录,并纳入第三次文物普查范围。此次,这些普查对象被全部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本报报道过的泰康站的百年石砌站房,以及高家站的百年石砌工房、烟筒屯的百年年标水塔等成为其中重要部分。

  在野外考古的文物普查中,文物普查办的工作人员带着干粮到野外现场工作,有时一天最长行程800公里。他们共发现了48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辽金时期、近代古文化遗址。其中最重要的是今年在大同区和平牧场发现的半山遗址。他们请来省文物专家现场鉴定,根据出土的头骨、石器、陶器等文物,初步判断为距今4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庆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金堡遗址”,距今分别为3260±70及2900±100年的商代末期和西周末期,此次发现,将大庆地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普查队工作人员在杜尔伯特对俄式建筑进行普查。

  年轻的文保建筑建于1970年

  此次公布的三处工业遗产分别为1969年的铁人回收队、1957年的气象台、1975年的林甸4号钻井。将文物保护单位的年代向后延伸到上个世纪70年代,在国内也实属罕见。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建筑还有一部分由于其建筑特色而得到保留,70年代建筑由于其年代不够久远,往往没有文物身份,恰恰是在开发建设中最容易消失的。大庆市将上世纪70年代建筑作为工业遗产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脉络都得到了保护,是非常有远见的。郑洪军摄

  6月13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在这一天,大庆市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工业遗产、第三批文物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是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省首个将文物普查结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是,这些文保单位中,不仅有文化遗址,还有大庆市辖区内中东铁路沿线全部历史建筑,以及上个世纪50、60、70年代的工业遗产。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