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呼玛烈士纪念塔 东北网记者李富喆摄 |
东北网6月21日讯(大兴安岭日报记者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 东北网记者李富喆)漫步呼玛县呼玛镇街头,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街在脚下延展伸长,一个英年早逝的烈士的名字,已经如当空皓月,如长青松柏,深深地刻进呼玛人的记忆里,并赋予这条大街一段英雄的传奇。
这个名字叫荫正祺,这条大街就叫正祺路。
6月17日下午5时,“重走黄金路,再寻古驿站”大型采访活动记者团一踏上呼玛镇的土地,荫正祺的名字就开始不断地传入耳鼓。
6月18日上午,当采访团赶到呼玛县鸥浦乡三合村采访时,又有一些镜头在眼中定格后自动褪色,还原到历史之中。
荫正祺,山西省沁原县人。在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进行抗日救亡。1937年,他在山西洪洞县参加八路军,翌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洛川第二大队学习,同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
记者凭吊烈士的英灵 东北网记者李富喆摄 |
抗大毕业后,荫正祺被分配到太行山区革命根据地,任连队指导员期间,曾率部队多次同日寇作战,屡立战功。1945年日本投降后,荫正祺随三师北上。1946年夏,由西满军区到黑河地区剿匪。8月13日,荫正祺随三师特一团解放了呼玛,并组建了呼玛县委、县政府,被任命为县政委(即县委书记)。9月19日,组织再次任命荫正祺为鸥浦县政委兼县长。他接受命令,立即赴鸥浦县开展工作,并迅速打开了鸥浦地区的局面。
1946年11月6日,原县政府参议赵志民发动了反革命叛乱,网罗60多名土匪进攻鸥浦,荫正祺组织我军20多人英勇还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因敌众我寡,我军伤亡惨重。为保存实力,荫正祺决定连夜撤回呼玛。11月7日,当荫正祺率部行至三合站南大沟时,不幸中了土匪的埋伏,英勇牺牲,时年仅仅27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献给了呼玛的解放事业,鲜血泼洒处,烈士的名字被刻在了石碑上,永志后人的缅怀之情。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呼玛烈士纪念塔后面,塔上镌刻着烈士的英名。
为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第一位县委书记,呼玛县委、县政府将荫正祺牺牲地附近的安干卡村命名为正祺村,将呼玛镇一条大街命名为正祺路。
利用采访间隙,采访团成员特地来到位于正祺路路北的呼玛县烈士纪念塔,凭吊烈士的英灵,寄托浓浓的哀思。在这里,记者们禁不住放慢脚步,低语轻谈,不忍惊醒烈士的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