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木刻楞房屋李富喆摄 |
东北网6月23日讯(大兴安岭日报记者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 东北网记者李富喆)毫无疑问的是,金山镇已经变成了今天的金山村,当年的建筑也大部被毁,无法找寻。
但是,这里毕竟辉煌过,那段历史对当地居民生活得影响,仍能清晰可见。
从这些影响和金山老人的讲述中,我们大致探寻到一些老金山的民俗风情。民居:高大的木刻楞在我们采访的当天,邢建起老人首先领着我们来到了一个木刻楞房屋前,这个房子是一座仓库。
这座房屋高15米,长30米,宽10米。据邢建起说,这座建筑是建国后建立的,但是外部的样子却跟建国前历史上的木刻楞房屋一模一样。在金山镇最繁华时,这样的大型木刻楞仓库几乎每个大买卖家都有。
“那时候,每家每户住的几乎都是木刻楞房屋”。邢建起老人说:“现在看到的木刻楞是用作仓库的,但就在这座仓库的旁边,有三排民居,全是木刻楞,但是毁于几场大火当中。”
![]() |
刑建起老人向记者介绍木刻楞房屋东北网李富喆摄 |
在大兴安岭建木刻楞房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的木材俯恰即是。但是,也正是这些木刻楞房屋,给金山镇的毁灭埋下了隐患。
据邢建起老人说,建国前,这里着过两场大火,其中一场是从镇子中心老道庙着起来的,结果火烧连营。这里的黑龙江还发过一场大水,木刻楞房屋因为地基浅,瞬间就被大浪冲毁,好像船一样,飘在水中。村里很多人都有俄罗斯血统
“村里很多人都有俄罗斯人血统。我的母亲就是俄罗斯人。”邢建起说:“落户金山镇的俄罗斯人有3种,一种是采金地矿工,大概有200多人,一种是为了躲避上世纪20年代苏联内战,逃难至此,还有一种就是中国人去俄罗斯经商,并与俄罗斯人通婚,最后回到中国。”
细看邢建起的面容,高鼻梁、高颧骨,头发也略微卷曲。老人说,很多移居过江的人都有了自己的中国姓氏,并且渐渐地学会了汉语,接受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也接受了一些俄罗斯的东西。
![]() |
邢建起老人向记者介绍老金山的风俗民情东北网李富喆摄 |
金山镇地处交通要道,北连漠河,南接黑河,实为水路交通之要冲。隔江就是俄罗斯,在日伪之前,两岸交流频繁。
邢建起的老伴儿,至今会做一些俄罗斯风味的甜点,全家人对牛肉炖土豆这道原汁原味的俄罗斯菜肴更是情有独钟。
骨子里的“闯关东”精神金山镇因黄金而声名鹊起,因黄金而人流不息,这里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外来淘金的矿工。据统计,仅仅民国初年,淘金矿工总数达9000多人。
为了生存,为了梦想,一辈辈的关内人来到边远的金山镇,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流淌在金山村村民的血脉中。邢建起说,现在村里剩下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远至海南,近到黑龙江,都有他们的足迹。不但如此,他们还继承了闯关东先民们精明的头脑还有坚忍不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