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5日讯 5月份以来,绥化市持续高温大风天气,降雨异常偏少,土壤迅速失墒,干旱面积达1300万亩,严重干旱面积510万亩。针对严峻的旱情形势,绥化市把抗旱保苗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为农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当务之急,作为促进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现实途径,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春耕生产一线,采取得力措施,全力抗旱保苗,力争将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强化领导,组织保障到位。把抗旱保苗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抗旱保苗措施落实。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召开旱情形势分析会、座谈会,在兰西召开了全市抗旱保苗现场推进会,5月23日又召开了全市抗旱保苗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对抗旱保苗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市、县、乡三级党政领导和主管领导全部落实了责任制,将任务责任落实到人,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战斗在抗旱保苗第一线。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级领导包村、村组干部包户、地块。同时,派出由市级领导带队,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全市抗旱保苗指导组,分赴各地指导抗旱保苗工作。各县(市、区)四大班子领导也都落实了包扶责任制。各地分别组织纪检监察部门,对当前抗旱保苗工作进行督查,检查领导到岗到位情况、指导服务情况,保证了抗旱保苗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灾施策,技术保障到位。从4月中旬开始,组织农业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查看土壤墒情和作物苗情,为抗旱保苗把脉会诊,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受灾程度,实行分类指导。对缺苗率在50%以上的地块,主要采取三项技术措施:一是抢育预备苗。通过利用原有玉米育苗大棚、水稻育苗大棚、房前屋后扣小棚,千方百计扩大育苗面积。据统计,全市玉米育预备苗面积达90万平方米,预计可移栽、补栽15.8万亩。二是催大芽补种。对缺苗断条地块,及时查田补种,采取高温催大芽办法抢早坐(滤)水补种,全市催大芽补种面积达92万亩。三是推广就地移栽。对缺苗率不足20%的地块,目前暂不进行间苗,在下透雨后,将多余的秧苗移栽到缺苗断条处。对缺苗率在50%以下的地块,及时进行了坐(滤)水毁种,全市毁种面积已达10万亩。
加强调配,物资保障到位。加大了抗旱保苗物资的购进、储备和下摆力度,确保抗旱保苗需要。一是搞好抗旱水源建设。全市新打旱田抗旱水源井730眼,并加强了现有机电井的维修,使之全部投入使用。据统计,全市投入到抗旱保苗的机电井达到8.9万眼,抗旱灌溉设备3393台(套)、运水车辆6.4万台,抗旱桶罐1.2万个。二是强化用电保障。电力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抗旱期间优先保证抗旱用电,并对抗旱用电实行优惠价格,保障了抗旱用电需求,降低了抗旱保苗成本。青冈县对抗旱保苗用电实行优惠政策,采取先用电到秋后再结算的办法,用电价格执行救灾电价标准,调动了农民扩大浇灌面积抗旱自救的积极性。三是保证油料供应。积极组织购进柴油等油料,根据抗旱保苗需要,做到及时下摆。全市已下摆抗旱用油5800吨,储备抗旱用油11000吨。四是提供抗灾用种。针对一定面积的玉米、大豆需要毁补种的实际,各级种子管理部门组织大型种子企业抓紧购进早熟玉米和大豆种子,确保毁种、补种需要。全市组织购进早熟玉米种子100万斤,已下摆55万斤,购进早熟大豆种子116万斤,已下摆40万斤。
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到位。采取财政扶持一点、银行部门贷一点、积极向上争取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有效解决抗旱资金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抗旱资金1.1亿元。一是各地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投向抗旱保苗,各级财政共下拨抗旱资金1007万元。二是农村信用社等银行,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筹集资金支持抗旱保苗,全市各级各类银行发放支农抗旱贷款2800万元。三是调动农民自我投入积极性,宣传教育农民增强抗旱自觉性,鼓励他们多投入。目前,全市农民自筹投入抗旱资金6506万元。
加强指导,服务保障到位。一是发挥农业科技人员作用,搞好技术服务。4月中旬起,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乡村、农户和地块,实地查看苗情、灾情,为抗旱保苗把脉会诊,全市近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跑遍了160多个乡镇1200多个村,踏查农作物面积近2000万亩,根据旱情和不同作物,指导农民采取相应补救措施,推广应用相关技术,尽全力做好抗旱保苗的技术指导工作。二是及时提供信息服务。气象部门针对当前的旱情,适时加大了气象信息的发布频率和密度,为广大农户及时提供天气信息。水务、水文部门对区域内的主要河流和大中型水库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布江河流量和水库库容信息,使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利用。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平台,每日发布一次抗旱保苗信息。三是帮助贫困户、外出打工户做好抗旱保苗工作。把贫困户、外出打工户作为抗旱保苗的重点,落实包扶责任制,帮助解决抗旱资金和劳动力问题。全市共为3.4万个贫困户解决抗旱资金1700万元,帮助浇地26万亩,毁补种7.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