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6日讯 哈尔滨市道里区江桥社区党委坚持以争创全国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为目标,以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采取边学边找、边找边改等措施,有效推进了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的扎实开展。
一、结合实际,确定主题和载体,扎实组织好学习活动。社区党委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定位在“做百姓的贴心人,建百姓的温馨家”上,明确了“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的实践载体。从抓学习入手,通过采取专家讲、干部讲、党员讲的“三讲”方式,以及每周一题和建立学习园地等形式,调动了社区党员自觉学、主动学、带着问题学的热情。同时,针对社区70余名年老体弱老党员参加集中学习有困难的实际,专门组建了以冰凌花艺术团为主体的社区学习宣讲团,并分成三个组,采取送学上门的方式,保证了老同志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思想不落后,学习不掉队。对14名户在人不在的党员,通过电话告知和送书上门的方式,使他们及时掌握了参加活动的地点和进程安排,保证了社区党员学习的全覆盖。
二、倾听民意,抓好查摆,有效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坚持把听民声、解民意作为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试金石,在采取下发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和上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点题服务”要求,从建立和拓展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的渠道出发,汇集以往征求意见做法,在社区快速建立了“一箱、一线、一网、一卡、一报”的“五个一”群众诉求服务平台。“五个一”平台启动后,先后收到来自各个方面、各个类别的意见和建议23条,各类问题咨询50余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组织人员及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了落实措施。对于能够立即整改和解答的问题,要求社区不超过1天,立即整改落实;对整改有难度的问题,通过协调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解决措施,确保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三、真抓实干,改善民生,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社区把让百姓得实惠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五抓”措施,在服务民生上求实效。一是抓基础,构筑为民服务新平台。在继续发挥和完善现有社区服务站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辖区单位资源,联手物业公司投资15万元,在居民庭院建成了一处集业主管理、图书、棋牌、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并联手驻街单位在其他三个居民小区建立了活动室,拓展了群众活动空间,实现了群众“活动不出庭院,娱乐就在家门”的夙愿。二是抓服务,拓展帮民服务新渠道。通过采取整合资源、挖掘潜能的方式,联合驻街单位和社会培训、中介机构,主动为下岗、失业人员免费提供就业信息700余条,举办技能培训班12期,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0人次。同时,通过采取“社区重点帮、单位联手帮、邻里互助帮”的“三帮”办法,为辖区166户低保贫困家庭和孤老病残户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此外,社区党委还通过“值班书记”、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随时接受弱势群体的困难求助。目前,社区共为78户弱势群体家庭结成了帮扶对子。三是抓创新,探索便民服务新途径。从解决群众生活需求入手,一方面通过吸纳15家餐饮、理发、食杂、修理、干洗等店铺加入社区连锁店和建立邮政一站式缴费点方式,在社区建立了便民10分钟生活服务圈;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辖区三家医院资源,为社区百姓提供就近便利的就医服务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是抓文化,建立乐民服务新阵地。先后在社区建立了全市第一家职工学习书屋,组建了书画、摄影、太极拳、老年俱乐部等协会组织,成立了群众自娱自乐的冰凌花艺术团和老年歌咏队,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在江桥胡同建成了居民健身休闲一条街,在12个庭院建立了居民休闲广场,实现了“一街一景,一院一特色”的街道生态景观。五是抓创安,打造安全稳定的新环境。在率先实现创安工作“三个全覆盖”(电子升控灯全覆盖、电子门安装覆盖、电子监控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了人防队伍建设,在社区组建了由片警、专职治安员、驻街单位保安员组成的专业队伍,由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军人、老职工组成的“五老”义务联防队伍和由在职党员组成的党员志愿者队伍三支巡防队伍,在社区筑牢了人防、物防、技防相互交叉、密集防守的三道防线,消除了不安全隐患。社区综合发案率和可防性案件连创新低,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超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