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7日讯 黑龙江省今年投资8亿元改善基础设施,培训6万人次乡村医生, 95.7%农民参加新农合。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让农民大病早发现小病不出村
列在黑龙江省卫生领域惠民工程之首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今年8亿多资金、277个医疗机构基础建设项目的落实,让黑龙江省农民不出乡就“有地方看病,有设备检查,有地方住院”;全省95.7%农民参加新农合,让农民实现“看得起病,有病早治疗”;6万人次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又让乡村医生能够“明明白白看病,看得好病”。统计数字显示:全省农民县内就诊率已超过95%。
望奎县东郊乡前水五村村民王威娜患妇科病多年,几个月前,村卫生所大夫陈兆茹治好了她的病。她告诉记者,如今,村里人有病找村医已成习惯。望奎县卫生局纪检委书记李洪军介绍,2008和2009两年时间,县里得到全省卫生机构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服务能力逐年加强,带来的变化是外出就医的患者每年以10%的比例逐年下降。
硬件设施好小病不出乡
据卫生厅计财处介绍,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利用国家和地方资金,加大了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其中主要是县、乡、村三级基层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仅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现在,就开工建设项目700余个,累计投入资金9.3亿元。今年前两季度,投入资金累计已达8.27亿元,277个项目。其中,5.58亿元用于29个标准化县级医疗机构建设;1.41亿元用于8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28亿元用于165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经下达建设计划的项目在5月中旬已经全面开工。除县医院、中医院建设项目外,其他项目都要在当年完成建设任务。据了解,随着这些项目的建设完工,将极大改善黑龙江省基层卫生服务条件,有效提升服务能力,“大病早诊断、小病不出村”将成为现实。
乡医变“名医”村民最信赖
基层卫生人员的素质较低,一直是制约黑龙江省基层卫生特别是农村卫生服务水平的瓶颈。近几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加大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农村卫生人才219595工程”、“万名医生支农工程”、“城市卫生支农工程”和“乡村医生拜师培训”等一系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措施,扎实做好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基本建立起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仅2008年就投入800多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其中近年来开展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219595工程”,截至目前,已对全省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了4轮;先后对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呼吸、中医药、检验、超声以及放射等业务骨干进行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5700余人次;对全省乡村医生进行了传染病防治、急诊急救、合理用药、中医中药适宜技术等知识进行培训,培训人数达6万余人次。
许多乡村医生经过培训,回到乡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医”。望奎县卫生局局长马建国介绍,全县108个村卫生所,几乎个个有个村民认可的“名医”。
参加新农合 十元管一年
基层卫生体系服务水平的提高,新农合是最强有力的措施保障。目前全省新农合参合农民发展到现在的1370.3万人,参合率95.7%,统筹补偿比由原来的29.6%上升到2008年的34.5%。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新农合管理部门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增加报销比例,提高封顶线,降低起付线,加大参合农民受益程度。2008年,黑龙江省共筹集统筹资金9.86亿元,其中统筹资金支出8.09亿元,结余1.77亿元;统筹资金结余17.9%,超出国家标准2.9%左右,超出部分通过二次补偿得以解决;参合农民受益率达到53.29%,比上年增加2.1个百分点。
其中对就医农民工实施“先治后报”政策;利用民政医疗救助资金,解决农村贫困户和五保户参合问题的措施;统一确定了25种慢性病,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当地慢性疾病的疾病谱,自行选择10种以上疾病进行补偿的措施;每名参合产妇补偿300元费用规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使用中医药,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在住院补偿时要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
通过这五项措施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农民花10元钱,就能实现“有病敢医、有病能医、有病早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