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金融危机吹冷废品市场 哈尔滨“破烂王”没见到春天
2009-06-28 09:27:4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李辛 张博 王忠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空空如也的收废品三轮车。

  “原来一个塑料瓶能卖一毛钱,昨天收废品的人报出了一毛钱两个的价格,这价格是不是在骗我?”废品不值钱了,这是哈尔滨市很多居民的感受。

  对于居民而言,这种感受似乎微不足道,因为它对正常生活影响不大。但对于专门以收废品为生的“破烂王”来讲,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计。随着废品市场逐渐变冷,哈尔滨许多来自南方的“破烂王”或卷铺盖走人,或改行做其它工作,昔日走街串巷的“收破烂”大军已鲜见踪影,而且这种萧条从年后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东北林业大学附近小区居住的张大娘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收破烂”的敲桶声此起彼伏,没完没了。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她发现这种声音明显减少了,“有时候隔一两天才会见到一个收破烂的。”

  这时,一名骑着三轮车敲着白色塑料桶的小伙子经过这里。他告诉记者,自己来自安徽,听朋友说在哈尔滨收废品挺挣钱,可到了这边正赶上了金融危机。他感叹道:“现在的活不好干,废品收购站把价格压得很低,城管还总来查我们,需要办证。身边的老乡有的去打工了,有的回老家忙农活了。”

  22日上午11点半,一位老大娘吃力地蹬着三轮车,来到位于香坊区司徒街的一家废品回收站。三轮车里的东西很少,只有一麻袋塑料瓶和几小片废纸壳。这位老大娘姓李,62岁,安徽人,五年前夫妻二人来到哈尔滨一同收废品。两人和其他几位老乡住在每月租金150元的平房里,除去日常吃喝,老两口每月能攒下1000元。“以前生意好的时候我们一天能赚五六十块,现在每天也就20元。”这无疑让艰苦度日的李大娘更加艰难。“跟我一块出来的很多老乡已经被迫回家务农了,我们老两口无牵无挂,再坚持一阵子,如果废品还这么不好卖,我俩就改行。”李大娘告诉记者,她发现哈市烤冷面的生意很火暴,正打算跟老伴转行经营饮食项目。

  一些居民最初对于废品价格的下跌很不理解,坚持将废品留在家中不卖。但是日子长了,一些人不得不将“捂”着的废品拿出来卖了。在南岗区元士街,一位卖废品的老大爷说:“这些瓶子和废纸攒了这么长时间,本来指望着价格涨上去再卖,但是现在家里没地方放了。”老大爷接过几枚硬币感叹说:“这么多东西才卖这点钱,要是在以前至少能卖十多块。”

  废品收购的产业链,一般来说是由“破烂王”沿街收购,之后将收购来的废品交给收购站,收购站再统一运送到加工厂。因为废品价格暴跌,许多“破烂王”因利润空间狭小而另寻出路,这直接影响到了整个产业链的效益。道外区一家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向记者诉苦,不但“破烂王”的生意不好做,就连收购站也有多家倒闭。

  记者在这家收购站看到,上百平方米的收购站内堆满了大量的废铜、废铁等金属废品。这位老板告诉记者,这些堆积的废金属是前一阵子收购的,因为没有及时运走,加之价格暴跌,才不得不囤积起来,等待价格回升时再出售。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位经理介绍,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多家中小企业因原材料上涨停业,导致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影响到废品行业。以废纸为例,前一段时间,因原材料价格过高,不少纸厂停止生产,市场对废纸的需求大幅下滑,导致废纸回收价格迅速下跌。

  毫无疑问,金融危机是废品回收行业进入“寒冬”的主要诱因。作为基础原材料的来源之一,废品收购自然也受到影响。有人士认为,这种萧条也会加速回收行业的洗牌。目前,哈尔滨废品回收从业人员多,管理杂乱无章。通过这次“寒冬”的洗礼,有实力的企业则会脱颖而出,改变回收行业杂乱无章状况,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