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4日讯入夏以来,哈尔滨市马家沟河下游垃圾堆积,臭气熏人。很多市民担心,投资9亿多,改造多年的马家沟河如不加强管理,很有可能又变回臭水沟。
近日,记者从马家沟任家桥段向下游查看发现,堤岸建设得非常规整,岸边公园相连,休闲设施齐全。但是河水却越往下游越脏。
在中山桥附近,墨绿色的河水冒着小泡泡。桥下淤积了很多方便袋、快餐盒等垃圾,河水上面还有一层发黄的油污。岸边还有一个流浪汉搭建的临时“窝棚”。
记者在太平桥附近能闻到从河里飘出来的臭味。“这水足可以当肥料浇地了。”一位市民气愤地说。
在红旗大街滨河雕塑园,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看着冒着绿色的河水十分无奈,“花那么多钱改造,怎么还是个臭水沟?”
家住海城街附近的朱俊峰老人见证了马家沟由清变污的过程。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初期马家沟河依然很清,河内有很多小鱼,沿河两岸树木繁茂。从上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人口增多,两岸的污水不断排入马家沟,曾经清澈的河水也变混浊了,后来臭气熏天,居住在沿河两岸的居民苦不堪言。由于居民都把垃圾投到河边,河道慢慢变窄,影响排水,遇到大雨天两侧的居民房屋经常被淹。
投入9亿改造
马家沟河,松花江一条支流,属于下雨为河、无雨为沟的季节性内河,发源于阿城市利新乡柳蒿屯的丘陵地带。流经平房区、香坊区、南岗区、道外4区,全长44.3公里,其中哈尔滨段33.7公里,市区段17.6公里。
1990年初,全流域有排污口142处,日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用水达20万吨以上。马家沟污水横流。为了治理马家沟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就批准了马家沟河排污截流渠计划,并且部分实施,但半途而废。上世纪80年代,哈市编制了马家沟河改造总体方案,但因资金问题搁浅。
从1996年开始,哈尔滨全面启动马家沟治理工程。到2002年基本完成市区段17.1公里的污水截流主体工程,让两岸的污水不再直接排放到马家沟当中,而是走地下管线,经文昌污水处理场处理后排入松花江。
截至2007年已累计完成近9亿元的工程量。先后完成了河道整治、清水水源及两岸护坡绿化工程。尤其是两岸新增了大量绿地和多个带状公园,游乐设施一应俱全,许多地段景观有了改观。为了解决马家沟水源的问题,有关部门提出了从松花江倒提水,为此从任家桥至入江口的城区段上,在马家沟河段上设置了12道橡胶溢流堰。
有人建无人管
然而,投入了约9亿元整治了10多年的马家沟并没有彻底告别臭水沟的名称。由于设置了溢流堰,就等于把马家沟变成了若干个人工湖,水不流淌,提上来的水存续时间长了就变绿变臭了。
“每提一次水,就得几十万元,成本太高,只能在节假日或者重大节庆活动时才能提水。”哈市内河综合整治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邢宇无奈地说。
除了水源问题,居民对马家沟的日常管理也提出质疑。在附近中山路附近的居民高先生指着河道里的垃圾告诉记者,这些垃圾至少有一个多月了,也无人清理,垃圾越积越多,越来越臭。
在马家沟的管理上,邢宇坦诚确实有不到位的地方。他解释说,按照《哈尔滨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规定,内河的日常管理应该由水务部门的内河管理单位负责,改造后的马家沟也应该由内河管理单位负责。但是,改造后的马家沟直到目前还没有交给内河部门管理。因建管交接未实现,导致马家沟出现了“两不管”的现象。